文渠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渠鎮 |
中文名: 文渠鎮 外文名: Wenqu Town 別 名: 文曲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 地理位置: 鄧州市西部 面 積: 77.38 km² 下轄地區: 21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新華路1號 電話區號: 0377 郵政區碼: 47418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七里河 車牌代碼: 豫R 人 口: 69808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 |
文渠鎮,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地處鄧州市西部,東鄰裴營鄉,東南鄰湍河街道,南鄰高集鎮,西鄰九龍鎮,北鄰張村鎮,東北鄰趙集鎮,距鄧州市區15千米, 區域總面積77.38平方千米。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文渠鎮境域屬五區; 2013年,文渠鎮由文渠鄉改為文渠鎮。截至2018年末,文渠鎮戶籍人口為69808人。 截至2020年6月,文渠鎮下轄21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新華路1號。 截至2018年末,文渠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6個。[1]
目錄
建置沿革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五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屬文渠、半店、梁莊鄉。 1949年,建立文渠區。 1958年,成立文渠公社。 1961年,改為文渠區。 1969年,撤區並社。 1983年,由文渠公社改為文渠鄉。 2013年,文渠鎮由文渠鄉改為文渠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文渠鎮下轄文渠、老街、西許營、湯莊、尹窪、泰山、蔣莊、屈店、肖店、段營、蔡營、翁寨、孔樓、前李窪、岳窪、廟溝、盛號、洪廟、東常、郝樓、馬莊21個行政村;下設266個村民小組,有106個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文渠鎮下轄21個行政村:文渠村、老街村、殷窪村、湯莊村、西許營村、泰山村、屈店村、蔣莊村、肖店村、段營村、蔡營村、孔樓村、翁寨村、前李窪村、岳窪村、廟溝村、盛號村、紅廟村、東常村、郝樓村、馬莊村, 鎮人民政府駐新華路1號。 文渠鎮地處鄧州市西部,東鄰裴營鄉,東南鄰湍河街道,南鄰高集鎮,西鄰九龍鎮,北鄰張村鎮,東北鄰趙集鎮,距鄧州市區15千米, 區域總面積77.3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文渠鎮地處南陽盆地中部偏西,主要為沖積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境內最高點海拔173.6米,最低點海拔114.3米。
氣候
文渠鎮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723.8毫米,多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時,無霜期平均為229天。
水文
文渠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境內有湍河、扒淤河、刁河、得子河4條河流,分別從北部或西部入境,流向東南,注入白河,流入漢水。
自然資源
2011年,文渠鎮有耕地約7.9萬畝,人均約1.3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文渠鎮總人口有6.1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200人,城鎮化率15%;總人口中,男性31263人,占51%;女性30037人,占49%;以漢族為主,達60249人,占98.4%;有回1個少數民族,共1006人,占1.6%。2011年,文渠鎮人口出生率3‰,人口死亡率2‰,人口自然增長率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73人。 截至2017年末,文渠鎮常住人口為62140人。 截至2018年末,文渠鎮戶籍人口為69808人。 2008年,文渠鎮工農業總產值6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 2011年,文渠鎮財政總收入5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10元。 截至2018年末,文渠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6個。
農業
2011年,文渠鎮農業總產值5.2億元,比2010年增長14.1%,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0.8%。文渠鎮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煙葉、棉花等;畜牧業以飼養家禽、生豬、牛為主。2011年,文渠鎮有肉雞養殖大棚43個,養豬場、養雞廠共75個,養殖專業戶600戶。
工業
2008年,文渠鎮工業主要以板材加工、機械製造、廢舊塑料加工為主,工業產值達28000萬元。 文渠鎮工業形成了機械加工、板材加工、糧油加工等優勢產業。截至2011年末,文渠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文渠鎮人均儲蓄存款餘額為5000元。 截至2011年末,文渠鎮有幼兒園(所)7所,在園幼兒1021人,專任教師52人;小學21所,在校生6570人,專任教師23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2372人,專任教師16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文渠鎮教育經費達23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30萬元。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文渠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文化室27個,文化茶館3個;有線電視站1個。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文渠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個,其中衛生院1家;村衛生醫療點27個;病床10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51張;專業衛生人員2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25人。2011年,文渠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5萬人次,住院手術20台次,出院病人2.5萬人次。文渠鎮重點醫院有文渠鄉衛生院。2011年,文渠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6.2萬人,參合率98%。
社會保障
2011年,文渠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45戶,人數2619人,支出226萬元,比2010年增長20%,月人均72元,比2010年增長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0人,支出11.2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96人,支出65.4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4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87人次,共支出92萬元,比2010年增長3.6%。
交通
文渠鎮有249、335省道過境,鄧州至中線渠首快速通道穿境而過; 豫53、54線穿越全境。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文渠鎮因境內有一條水渠叫文渠而得名。 明嘉靖(1522年至1566年)以前,文渠地處湍河爬魚河交匯處,水文條件很好,從長江來的帆船可以直達文渠,因此貿易發達經濟繁榮,現文渠街一隅以「曲河浦」名之。但自元朝以來文化一直不怎麼發達,文人賢士也鮮見有出者,鄧州知州認為這是一大缺憾,到武當山祭祀之後,對廟祝說出了原委。廟祝捋須笑道:靈山秀水繞道而過焉能人傑地靈?知州大悟,忙回鄉令人開渠。並特別上書朝廷詔告天下稱此渠鄧州以西段為「文渠」,自此「文渠」一名沿用至今。 文物古蹟 2009年,文渠鎮伯府宅一黃姓村民家中,發現一個清代清康熙皇帝所賜「慕義伯」黃廷的鎏金龍鐵製頭盔。 重大事件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黃廷率部投奔鄭成功,從事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的鬥爭。清康熙七年(1668年),黃廷申明大義,以結束內亂統一祖國為己任,毅然率領十萬大軍歸附清朝。當部隊走到蘆溝橋時,接清康熙聖旨,封黃廷為慕義伯,清康熙親賜黃廷帶鎏金雙龍戲珠的鐵製頭盔,令南下屯墾,享受王室待遇。黃廷帶部隊南下,一路撒兵,最終達到河南鄧州以西冠軍一帶,身邊只留五營親兵約五千餘人,分駐五行政里四十八村。黃廷本人於城西十八里建「伯府宅」,設立「議事廳」。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鄧州市文渠鎮舉行「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儀式 ,網易 , 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