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學批評原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學批評原理》,現代文藝學專著。I.A.理查茲著。初版於1924年,其後多次再版。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全書共35章,約中文22萬字。在「序言」里,理查茲指出:「批評理論所賴以建立的兩個支柱就是對價值的描述和對交流的描述。」(倫敦Routledge 1967年版第25頁)因此本書所作的主要工作就是闡明藝術的價值和交流特性。關於藝術的價值,他主張一種自然主義的藝術價值論,其核心概念是「衝動」,衝動既是生理的需要,又是心理的需要。他認為任何東西,只要它能夠滿足一種欲望,而沒有阻礙其他同樣重要或更為重要的欲望,那麼它就是有價值的。藝術的價值也就在於此。藝術是一種經驗,這種經驗與日常生活經驗並沒有質的區分只有衝動的量的差別。在藝術經驗中,衝動的發展和綜合達到了頂點。與這種藝術價值論相一致,理查茲闡發了其藝術交流論。認為藝術的作用在於它能使我們的衝動條理化,使我們的經驗秩序化。我們通常是以一種自己不甚了解的方式從一個混亂狀態進入一個有組織的狀態,典型的方式是通過其他心靈的影響,而藝術就是傳播這些影響的主要手段。藝術是交流活動的最優越形式。藝術交流之所以能夠形成,是因為人們有着同樣的生理和心理結構,各人的經驗之間具有同一性。他指出,藝術交流離不開語言的運用。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用法,一種是用來指涉事物的語言的科學用法,一種是用來表示由指涉帶來的情感和態度的效果的語言的情感用法。運用語言表達感情是文學交流的特性。此外,本書還論述了怎樣分析文學作品的問題,並對現代美學中的一些觀點作了辯駁。

本書是理查茲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標誌着英美新批評的開始。本書連同作者的其他早期著作為英美新批評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論,因而在英美批評界頗享聲譽。

作者介紹

I.A.理查茲(IvorArmstrong Richards,1893—1980),英國文藝理論家、詩人。畢業於劍橋大學,並留校任教。1930年來中國清華大學講學,此後長期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首創「語義學派」的理論,並應用於文學批評,在歐美產生廣泛影響。著述甚豐,另有《美學基礎》(合著)、《意義的意義》(合寫)、《科學與詩》、《實用批評》、《修辭哲學》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文學批評原理 相關視頻

第16章 文學批評
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學批評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

參考文獻

  1.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2.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