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在淡水河口的左岸,與淡水共扼淡水河口,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此處稱為「挖仔尾」。昔日因沿岸水深可泊舟船,為漢人來台開發較早的地區,清初即為船隻停泊之處所。清雍正12年,已經有了街市,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乾隆以後已經逐漸沒落。
此地為一典型的河口生態系,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形成一片沼澤地。但由於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致使具有國土保安功能的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農委會於民國83年1月,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1]
簡介
八里挖仔尾自然保留區離十三行博物館不遠,有紅樹林生態區的水筆仔、鷺鷥、種類甚多的招潮蟹。走高架在水鼻仔紅樹林之上的步道,可用不同角度觀看這種胎生植物。沙灘地上有許多招潮蟹,只要靜靜的待著,一會兒這些招潮蟹就會中巢穴中鑽出,在沙灘爬行吃食泥土。當有人靠近時,馬上受驚迅速躲入沙坑。招潮蟹會做出舞動大螯的動作,也因此而被稱之為招潮蟹;這個「招潮」的動作,目的是用大螯威嚇敵人,或是求偶。靠水邊的泥灘地還有彈塗魚,只是這回沒拍到。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為一生態保護區,總面積廣達30公頃,於民國83年由農委會公告為自然保留區。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主要的保育對象是「水筆仔」和伴之而生的動植物。 位於淡水河口潮間帶,全區平坦,主要是沙質海岸與沿海溼地地形。沙岸地形可以停泊船隻,因此這裡也是漢人移民來臺較早開發的地區,早在清朝雍正年間,就已經形成市街,繁榮的程度連對岸的淡水都望塵莫及。後來因為泥沙淤積與嘉慶年間河水氾濫,才使得商業活動轉為平淡。騎乘腳踏車穿梭其間,是最佳的觀賞交通工具。
水筆仔
整片綠油油的水筆仔,叫人嘆為觀止,與停留在沙灘上的藍色小船,形成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情畫。在退、漲潮時海風大,需注意保暖,建議遊客可包裹運動頭巾與防風護鏡。在主管機關的致力經營下,採砂石的業者銷聲匿跡,水筆仔、文蛤、燒酒螺、孔雀蛤、牡蠣、玉黍螺、藤壺,以及瀕臨絕種的唐白鷺和超過百種以上的鳥類,在此快樂的生活著,相當難能可貴。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是一處極佳的天然地理教室,遊人雖多,但垃圾很少。
這裡還設立許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告示牌,解說自然生態,知性感性兼備,必遊程度五顆星,經常可見家長帶著小朋友來此作寒假或暑假作業。
「挖子尾自然生態保留區」是一個廣達30公頃的生態保護區,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主要保育對象是「水筆仔」和伴之而生的動植物。
在園區裡最美的畫面就是整片綠油油的水筆仔,以及停留在沙灘上的藍色小船。除了水筆仔外,還能觀賞到珍貴的濕地生態,包括有紅樹林以及馬鞍藤,蘆葦等多種類的河口植物,每日漲退潮時可以看到各種生物,如彈塗魚、招潮蟹等;這裡也是北部秋冬賞鳥的重要據點,眾多種類的候鳥及留鳥棲息於此。挖子尾自然生態保留區是極佳的天然地理教室,行走其間可看到許多解說自然生態的告示牌,富有教育意義,也經常可見親子家庭來此蒐集寫作業的素材。
騎腳踏車是觀賞「挖子尾自然生態保留區」的最佳交通工具。但來訪時請留意,因退、漲潮時海風大,需注意保暖,記得包裹運動頭巾與防風護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