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手三里穴 Shǒu sān lǐ(LI10),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亦稱三里。屬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的合穴,五行屬土。別名:三里,鬼邪,上三里,因為它能通知上中下三部的疾病,所以稱為手三里。手三里穴位置:手即上肢,三為數字,里乃居也,此穴居上肢肘髎穴下3寸,故名手三里。中醫認為刺激手三里穴有通經活絡,清熱明目,調理腸胃等作用。


目錄

穴位含義

大腸經濁氣在此降地並覆蓋較大的範圍。
1.「手三里穴」。「手」,指穴所在部位為手部。「三里」,指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範圍。該穴名意指大腸經冷降的濁氣在此覆蓋較大的範圍。本穴物質由上廉穴傳來,上廉穴的水濕雲氣化雨而降,在該穴處覆蓋的範圍如三里之廣,故名。「三里」、「上三里」之名意與此穴同。
2.「鬼邪穴」。「鬼」,與神相對,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所處為地部。「邪」,指邪氣。鬼邪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的水濕。本穴物質為大腸經經氣中濁降於地的經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濕,今受之水濕,實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概況

【取穴】側腕屈肘,在陽溪穴曲池穴的連線上,曲池(肘橫紋)下2寸處取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和地部之水。
【運行規律】天部的水濕雲氣沉降於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滲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氣化上行曲池穴。
【功能作用】潤化脾燥,生髮脾氣[1]


作用功效

【功效應用】通經活絡,清熱明目,調理腸胃。
【主治病症】
1.運動系統疾病:緩解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等;
2.消化系統疾病;緩解潰瘍病,腸炎,消化不良等;
3.五官科系統疾病:緩解牙痛,口腔炎等;
4.其它:緩解頸淋巴結核,面神經麻痹,感冒,乳腺炎等。
5.彈撥手三里對消除針刺不當引起的不適感有效。
【配伍應用】
手三里穴配曲池穴治上肢不遂。
手三里穴配頰車穴治頰腫。
手三里配中脘、足三里治潰瘍病、腹瀉。
手三里穴配天井穴、少海穴治肘攣不伸。
手三里穴配溫溜穴、曲池穴、中渚穴、豐隆穴,有利咽喉,清邪熱作用,治喉痹不能言。
手三里穴配臂臑穴、曲池穴、外關穴、合谷穴,治上肢不遂。
手三里穴配肩髃穴、合谷穴,有調理腸腑作用,主治腹脹,吐瀉。
手三里穴配腎俞穴、委中穴,有通經活絡作用,主治急性腰扭傷。


日常保健

1.緩解手臂酸痛、麻木
任何情況下出現手臂麻木、疼痛或者其他不舒服都可以通過按揉手三里以緩解不適,對上肢不遂能起到緩解和治療的作用。
2.治療腰腿痛
手三里對因「腸腹時寒」引發的「腰痛」有很好的治效。手三里穴不僅可用於治療上肢疼痛,通過掐按等強刺激手法,還可以用於下肢疼痛的治療,止痛效果好。具體方法如下:前臂稍屈曲,用對側拇指腹按於手三里穴,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3.牙痛之特效穴位
胃火牙痛,一般由辛辣之物引起,發作時下牙疼痛劇烈,即便服用止痛藥也未必見效。此時,可緊急掐按雙側內庭、頰車和手三里穴,5分鐘後便可見效;腸火牙痛由大腸實火造成,刺激雙側合谷、曲池和手三里穴,其效果立竿見影;虛火牙痛屬腎虛牙痛,一般持續時間較長,且牙齒根部有鬆動跡象,可每天刺激合谷、手三里、太溪3分鐘,以補足腎陰,緩解疼痛。
一手屈肘放於胸前,另一手屈肘用拇指垂直彈撥該手臂的手三里穴,彈撥時,用手臂發力,帶動腕部活動,不可直接用腕部發力,以免造成腕部損傷。彈撥該處酸痛感明顯。每次彈撥3~5分鐘,早晚各一次,雙手交替。


穴位療法

【針灸】直刺手三里穴0.5~0.8寸,局部酸脹沉重,針感可向手背部擴散。
【艾灸】艾炷灸或溫針灸手三里穴5~7壯,艾條灸手三里穴10~20分鐘。
【推拿】手三里穴點按方法:順逆時針方向按揉100次有瀉火,功邪的作用,起到瀉火,鎮痛的效果。逆時針方向按揉100次則是調補氣血,有補益之功,起到調養,止痛的效果。
除此之外,按揉手三里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將一側的手臂放在桌面上,然後將另一側的手肘放在穴位上,用手肘來輕輕的按揉此穴。
【按摩】常用拇指揉手三里穴,每次1~3分鐘,可治療腰膝痛


視頻

膏穴療法手三里穴:主治偏癱,手臂腰肩背痛等


參考文獻

  1. 手三里穴,穴位密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