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州西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惠州西湖

中文名稱;惠州西湖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區內

原名;豐湖

湖面面積;3.2平方公里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區,由西湖和紅花湖景區組成,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35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為特徵、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以休閒和觀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惠州西湖原是橫槎、天螺、水簾、榜山等山川水入江沖刷出來的窪地。西枝江改道後的河床遂成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環抱,北依東江。景區以山水資源為主體,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遊覽面積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淺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個別水深3至4米。

序言介紹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區,由西湖和紅花湖景區組成,總面積21.83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35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為特徵、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以休閒和觀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素以五湖、六橋、八景而聞名,其山川秀邃、幽勝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隱現於樹木蔥蘢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苧蘿西子」之美譽,並有「大中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的史載。歷代以蘇東坡為代表的445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為西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代孫中山周恩來等領導人在惠州從事過革命運動,在西湖留下了光輝的足跡。這些歷史古蹟和革命勝跡與西湖的青山秀水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湖光山色,風景迷人,向有八大景色:百花島語、紅棉水榭、蘇堤玩月、留丹點翠、玉塔微瀾、桃園日暖、西新避暑、荔浦風清 。惠州西湖原是橫槎、天螺、水簾、榜山等山川水入江沖刷出來的窪地。西枝江改道後的河床遂成為湖。[1]

地理位置

惠州市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三角洲的東北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俗人文資源;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種類繁多的特產。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由西湖景區和紅花湖景區組成,其中,西湖景區具有悠久的歷史,位於惠州市城區西側,東、北臨城,西、南靠山,中涵碧水,景致秀雅,既是城市區域的組成部分,又是一個獨立的自然風景區;紅花湖景區位於市區西南大石壁以西,紅花嶂以北,四面環山,水中島嶼疊嶂,步移景異。根據2007年12月制定的總體規劃,風景區總面積20.907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總面積39.98平方公里。

旅遊景區

五湖

平湖位於西湖北部,北有拱北橋與東江相通,南有蘇堤為平、豐兩湖為界;西至孤山、准提閣;西北至桃花溪,東與城區相連。湖區周長3.6公里,面積約1.06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57平方公里。全區群山環碧,林木青蔥,水色山光,渚台亭榭交輝相映,景色天然。[2]

豐湖是北宋時期對惠州西湖的泛稱,後來的平湖區是指形成五湖之後,在平湖以南,南湖以北的水域及其有關山地界域而言。總面積0.9平方公里,湖水面積0.29平方公里。湖西緣叫小黃塘,湖中有北宋陳稱創建的陳公堤,有明聖橋橫臥其間並與城區相連;湖東緣與城區相望,湖邊有數里深宅大院,開門見湖;南有圓通橋與南湖相界,北與蘇堤相隔。

鱷湖位於平湖西北,冬至煙霞堤,西至新村觀榜橋,南至鳳山,北至白鶴含書,面積約0.4平方公里。它包括小新村嶺、紫薇山、鳳山等,湖區雖小,但湖山交錯幽深,湖邊林木蒼鬱,為五湖中幽靜之區。鱷湖是西湖五湖中唯一以動物命名的一個湖,據說早年這裡曾有鱷魚出沒。如今鱷湖的名稱雖存,卻早已不見了鱷魚的蹤跡,只有鱷魚島上的鱷魚雕像以豐富人們對古時鱷魚的想象。

菱湖位於平湖北,面積約0.6平方公里,湖水面積約0.26平方公里。西湖的最大水源——橫搓溪,由半徑、游塘經游龍山西北注入菱湖。遊人泛舟溯湖而上,湖灣曲折,可至杜田、半徑。明代葉維陽有詩讚曰「橫搓一望白雲間;曲曲清流曲曲山,縱目長塘懸怪石,快心半徑瀉澄灣。鶴田拂翠苗初熟,漁艇高哥釣自閒,千頃浮光從此發,扁舟引勝不知還。」「1991年政府重新恢復菱湖,經幾年建設經營,湖區景觀輪廓已基本形成。

南湖過去面積很大,與豐湖相通,自古以來山丘、洲渚交錯,湖灣深幽曲折,猶如四通八達的水鄉,環境優美。現湖區北到圓通橋、市一中一帶,東枕長壽路,西銜飛鵝嶺,面積約0.3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0.17平方公里。

六橋

拱北橋 拱北橋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二橋,位於平湖與東江之間。北宋惠州太守陳稱圍湖築堤時創建,後歷代均有修築。原功能為西湖湖水滿時通過此橋放水入東江,後橋面上亦通車做交通之用。由於惠州四周群山環繞,城中西湖雨水充沛,加之當時水利甚差,此橋在西湖北岸起着泄洪和拱衛西湖的作用,故稱拱北橋。

西新橋 西新橋位於蘇堤之上,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一橋。蘇堤和西新橋都是蘇東坡資助建造的,始建於宋昭聖二年(1095年),所以西新橋也被叫做「蘇公橋」。當時橋用石鹽木(柚木)築成,堅如鐵石,橋上有飛樓九間,十分宏偉壯觀。後曾多次重修。現橋是1983年修築後的面貌。 明聖橋 明聖橋又稱黃塘橋,在陳公堤中,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五橋,為北宋太守陳稱築堤時同建,當時為石門木橋,明惠州太守李幾嗣改為石橋,民國又將橋孔改高可通遊艇。建國後政府兩次修建。現為一座上可通車、下可通船水泥平橋。

圓通橋 圓通橋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六橋,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始建,南湖與豐湖以此為界,歷代幾經興廢。新中國成立後,於1969年和1983年兩次修建。現除原舊橋外,在東側湖面上又建一新橋,與舊橋合為圓通雙橋。

煙霞橋 煙霞橋與鱷魚島遙遙相對,這裡是西湖又一勝景。蘇東坡滴居惠州時,曾在鱷湖開闢放生池,並修煙霞堤。當時堤上不曾築橋。煙霞橋是後人在堤上加築的,明代中期始見於記載,現在這座橋是1992年重建的。煙霞橋是西湖六橋中的第三橋,是六橋中的美女子,飄逸秀麗,氣質不凡,當時曾與永福寺一起構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嵐煙」,有「世上黃塵吹不到,煙霞橋外白雲封」的意境。如今盛極一時的永福寺早已化作塵埃,唯有寺前的那棵菩提樹依舊枝繁葉茂,似乎演化着著名古寺鼎盛的香火。而煙霞橋依舊瞭然獨立,遠離鬧市,景色清幽秀麗,飄然塵埃之外,橋上可靜觀湖光山色,看柳色生煙,群鳥飛翔,一派詩情畫意。

迎仙橋 迎仙橋是連接芳華洲與元妙觀的通道,始建於宋代,清代廢,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四橋,1986年重建。相傳由此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遂願成,故得名迎仙橋。

八景

蘇堤玩月

蘇堤是北宋蘇東坡留在西湖的名跡之一,橫亘平、豐湖之間,堤上築有西新橋,是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由東坡資助修建。東坡當年捐資修堤,是體恤惠州人民划船涉水之苦,也在平湖豐湖之間築起了一條觀賞西湖風光的通道,尤其是每至月半,月明星稀,堤上賞月往往令人心曠神怡。九百多年間,蘇堤西新橋幾經修建,堤上湖上,月色依然,歷史的變革,世事的滄桑盡寫其間。每當月明星稀,水面金波璀璨,湖光月色,景同瑤島,清文學家吳騫有詩云:「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蘇堤千頃邊;多少管窺夸見月,可知月在此間圓。」故稱「蘇堤玩月」。

玉塔微瀾

玉塔即泗洲塔,始建於唐末,現存塔為明萬曆年間重建,建國後人民政府曾多次出資整修。它建在平湖西山上,端莊挺秀,是西湖內最引人注目的景觀。當年蘇東坡寓居惠州時對此塔情有獨鍾,稱之為「大聖塔」,並在其著名的《江月》詩中對湖光塔影有精彩的描繪:「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涌金門外看。」每當月夜,明月東升,微風舒波,塔影臥湖,湖天蕩漾,塔光搖曳,遂成一幅難描難畫之微瀾玉塔圖。玉塔微瀾一景由此流傳至今。

孤山蘇跡

孤山是西山湖東之小山,因四面環水孤處於湖中而得名。宋時山有棲禪寺,時人稱棲禪山。山上松林下有蘇東坡侍妾王朝雲墓及六如亭,環境幽靜宜人。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闢為遊覽景點,先後建有登山亭廊、東坡紀念館、東坡寓惠書跡(碑牆),和東坡居士塑像。這些建築物依山而設,依勢而建,因景而立。按不同建築為主景,創造不同的園林空間,使整個景點既有石徑通幽的山林野趣,又有開闊通暢的堂館庭園。遊人至此既可飽覽湖上風光,又可訪古探勝、休息、品茗。是集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遊覽勝地。

留丹點翠

留丹點翠是點翠、枇杷兩洲的統稱。這裡湖光縈繞、林木常青,在瀲灩湖光映襯下,顯得格外碧翠奪目。洲上古樹蒼翠,留丹殿閣紅牆碧瓦,朱紅圓柱,掩映於扶疏綠葉之間;四面碧波千頃,景色猶似湖中瓊閣。南面築有九曲亭橋與孤山相連;北面建有偃龍橋與芳華洲相接。明代才女孔少娥曾在《點翠洲詩》中贊曰:「西湖西子兩相儔,湖面偏宜點翠洲。」故歷來有點翠洲之名,為惠州島景之冠。辛亥革命後,為紀念「馬鞍之役」犧牲的烈士,洲上建「留丹亭」,並集蘇東坡、文天祥句為聯:「殿閣生微涼,呼吸湖光飲山淥;天地有正氣,留取丹心照汗青。」故有留丹點翠之景稱。

芳華秋艷

芳華洲原是湖中一島,與元妙觀隔水相望。北宋時,洲上有逍遙堂,州守趙汝馭為之題額。蘇東坡經常來芳華洲尋幽訪友,過逍遙堂問疾何道士,有「問疾來三士,澆愁有半瓶」「幽尋本無事,獨往意自長,釣魚豐樂橋,采杞逍遙堂」的詩句。後來,逍遙堂荒廢了。惠州鎮守使劉達慶在逍遙堂舊址築芳華亭,後又傾圮。今洲上重建逍遙堂,南有偃龍橋與點翠洲相連,北有迎仙橋介於元妙觀之間,還有一座園林別墅式的西湖賓館,隱現於茂林修竹之中,頗具幽趣。花洲在其東,橫舟即至;豐渚據其北,近在咫尺。深秋時節,洲上一群群挺撥的池杉和水杉在萬綠叢中脫穎而出,像火焰似朝霞,和金碧輝煌的亭、榭相映爭輝,構成一幅西湖秋景。

西新避暑

西新原叫西村,在披雲島上,即現惠州賓館所在地。蘇東坡《西新橋詩》:「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即此。明代萬曆年間,島上建有西新園,園中樹木嫩綠婆娑,蔭可蔽日,內有留書樓、浩然亭、放生池等。清吳騫有詩云:「堤邊修竹間垂楊,綠嫩繁蔭夏景芳。飛閣窗開無暑到,蟬聲喚起滿湖涼。」「夏日苦炎暑,泛舟乘好風。西新清且勝,宛若憩瀛蓬。」「西新避暑」因而得名。今園中亭台樓榭,以園而設,依景而立,巧妙地創造了園中有園,島外有島的不同園林空間。進入此園,夾道蒲葵綠蔭楚楚,臨湖亭榭習習生風;隔湖浮碧,一橋飛渡,石林竹徑,別有洞天。園景布局與四周的湖光山色,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堪稱避暑勝地。

花洲話雨

百花洲,原是平湖中花圃,分蒔繁卉,燦爛芳菲,香風半湖,古稱花墩,后冠以花洲佳名。舊有落霞榭,有「四面湖山抹落霞」的詩句。古往今來,遊人愛到此觀花賞景。清代詩人宋湘有《花洲曲》,翰林梁鼎芬的「花墩花放白青紅,蝴蝶雙雙撲曉風」的雋永詩句正出於此。「忽驚豪雨來天外,灑向平湖萬斛珠」,每當雨時,榜嶺煙雨空濛,雲翻霧復,在此觀景,驪光最佳,故有「花洲話雨」之景譽。今百花洲建有盆景園,在落霞榭舊址處辟有劉侖畫閣,花卉盆景增輝,使百花洲更加絢麗多姿。

紅棉春醉

紅棉春醉指的是明月灣前的小島。古有湖光亭,因形如船,故稱「船亭」。島上紅棉蒼勁,前人有「雲水空濛草樹妍,湖山幽賞晚晴天,繞亭花放紅於火,萬綠叢中看木棉。」的詩詠相贊。現建有紅棉水榭和明月灣建築組群巧妙地聯為一體,有「數株霜樹綴木棉,水榭裝成似畫船。豪飲將軍宴請客,此間風月不論錢」的絕句品評。每當榜嶺春明,平湖日暖,萬花競放,如晴空火蓋;風吹花落,爭染綠波,如流紅逐水;棉絮飄忽,若滾春雪,實為惠州西湖別開一景。

東坡園

(一)五個功能區

入口廣場區 位於現在孤山主入口的正前方,與整個景區的核心景點東坡紀念館、東坡像形成軸線關係,與瀲灩亭形成對景,同時打通面向西湖的視線通廊。地面石刻東坡《食荔枝》詩中的一句「不辭長做嶺南人」、東坡詩《初到惠州》、東坡生平。 文化休閒區 是以綠化為主的休閒園。配以啖荔亭為主的仿古建築群和環繞四周的荔枝林,有東坡詩詞碑刻,刻有《種茶》等四首詩詞,分別由惠州現代著名書法家藍廣浩等書寫。 紀念懷古區 包括孤山上現有的東坡紀念館,六如亭等景點,並在孤山西側復原景賢祠、小圃五味軒等建築,還設計有碑廊、垂釣台、歸醉閣、朝雲像等景點,集中地反映蘇東坡在惠州期間的史跡和文化,以及蘇東坡與王朝雲之間的真摯愛情。 相宜居景區 嶺南民居院落。為東坡時代的茶、酒文化展示和惠州民俗展示以及旅遊紀念品和書畫的展賣。 濱湖觀景區 位於景區主幹道的沿湖一側,為濱水觀景休閒區,以樸實的設計和小品等元素來反映蘇東坡與惠州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二)孤山與孤山蘇跡 孤山是惠州西湖蘇東坡名跡比較集中的地方,這座山因為當初四面環水,很象杭州西湖的孤山而得名。宋代時山上建有棲禪寺,蘇東坡當年曾與寺中的僧人結下深厚的友誼。新中國成立後孤山闢為遊覽景點,山上有朝雲墓、六如亭、東坡居士像(建於1983年,是一座花崗岩石圓雕,總高4.4米)朝雲像(建於2008年)、東坡紀念館(一館、二館,分別建於1983和1986年)、東坡寓惠書跡(碑牆)等建築,以不同的建築為主景,創造了不同的園林空間,使整個景點既有曲徑通幽的山林野趣,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遊人可到此尋訪東坡蹤跡,浸潤坡仙之靈氣,或許可以與這位宋代大文豪在西湖的靈山秀水之間作一番神交。因為孤山上集中了眾多的蘇東坡名跡,所以有「孤山蘇跡」的景譽。孤山上的東坡名跡也是東坡園中「紀念懷古區」的中心內容。

(三)朝雲墓、六如亭 這是一座有九百多年歷史的芳冢,墓碑上刻着「蘇文忠公侍妾王氏朝雲之墓」「侍妾」兩個字表明,熬到命喪黃泉,墓主名份照舊很低,這是時代的特色。 巧合的是,陪伴蘇東坡一生的三位女性都姓王。原配王弗,三十歲前病逝,因為蘇東坡為她寫過一曲《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而千古流芳;繼室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陪伴東坡二十五年,是東坡的賢內助。王朝雲,字子霞,浙江杭州人,歌女出身,聰明俊秀。12歲時被在杭州任通判的蘇東坡收為婢女,19歲在黃州時納為妾。朝雲至死都是「侍妾」,但朝雲卻無怨無悔。當蘇東坡官遷密州、徐州、湖州,遭「烏台詩案」,後再貶為黃州副使,晚年又被貶到惠州,這大起大落的人生際遇中,王朝雲一直陪伴在蘇東坡身旁,和他一起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成為他艱難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正如蘇東坡《薦朝雲疏》上寫的,朝雲對東坡是「一生辛苦,萬里追隨」。 朝雲仙逝後,蘇東坡按朝雲遺願將她葬在棲禪寺下松林中,面對大聖塔。「前瞻大聖塔,日聞鍾梵」(蘇)。為懷念朝雲,東坡建完了白鶴峰新居,繼續在西湖種梅、建橋,以此遙寄對朝雲的哀思。 東坡親自作《朝雲墓志銘》、又作《悼朝雲詩》。朝雲墓志銘全文如下: 「東坡先生侍妾曰朝雲,字子霞,姓王氏,錢塘人。敏而好義,侍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紹聖三年七月壬辰卒於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豐湖之上棲禪山寺之東南。生子遯,未期而夭。蓋嘗從比丘尼義沖學佛法,亦粗識大意。且死,誦《金剛經》四句偈以絕。銘曰:浮屠是瞻,伽藍是依。如汝宿心,唯佛之歸。」 在朝雲下葬後第七天,東坡拜祭朝雲,作《惠州薦朝雲疏》祭文,祈禱佛聖接引朝雲的亡靈早升天國淨土,表達了東坡對佛的虔誠和對朝雲的深情。朝雲去世對東坡打擊沉重,他寫詩說:「今年吁惡歲,僵臥如亂麻。此會我雖健,狂風卷朝霞。使我如霜月,孤光掛天涯。西湖不欲往,暮樹號寒鴉」。 他覺得自己帶朝雲來到嶺南蠻荒之地,連累得朝雲客死他鄉,「算應負你,枕前珠淚,萬點千行」(蘇)朝雲葬後不久,孤山棲禪寺的僧人在墓前建了一座紀念亭,因朝雲生前學佛,臨終時誦《金剛經》偈語:「一切有如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說世上一切都為命定,人生就像夢幻泡影,又像露水閃電,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她希望東坡也能這樣理解世事,這不僅是她學佛後悟出的禪道,也是他對蘇東坡無盡的關切和牽掛,生前如此,臨終也如此。 朝雲墓前的紀念亭取名「六如亭」,就來自這句經文。清道光初年,名士林兆龍撰寫一副對聯刻在亭柱上,「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六如」在這裡表述更清晰。 朝雲墓和六如亭歷代都有維修,現在的四柱四角磚瓦亭為民國35年(1946)重建,1984年修理,同時朝雲墓也仿照宋墓式樣重修。朝雲墓現存的碑文「蘇文忠公侍妾王朝雲之墓」為清嘉慶7年(1801)惠州知府伊秉綬修墓時撰寫。現在六如亭旁有石刻三通,一是「王朝雲墓志銘」,蘇東坡撰文,伊秉綬書寫;二是「王朝雲造像」,1984年廣州著名雕塑家唐大禧繪,女書法家蘇華題字;三是「舟過六如亭」,清初著名畫家石濤和尚(俗名朱若極,又名苦瓜和尚)作畫,當代著名畫家時任廣州畫院院長的劉侖(惠州人)撰文題識。石濤和尚當時曾作詩一首,描繪了三百年前朝雲暮的面貌:豐湖水碧草芊芊,蘊玉埋香五百年。過客停橈(rao)訪遺蹟,六如亭畔吊嬋娟。 朝雲生於杭州,葬於惠州,其生命與靈魂都與西湖息息相關,也只有這樣的好女子,才不愧於西湖的靈山秀水。或陽光下或月光里,或細雨霏霏,霧氣蒙蒙,朝雲墓、六如亭前總是十分悽美,「何年雲雨散巫陽,瘴霧沉埋玉骨涼。合種梅花三百樹,六如亭畔護遺香」。 元符三年(1100)十月,東坡全家北歸後,朝雲墓就沒有親人看管了,但後來有文記載:紹興二年(1132)有強盜攻陷惠州,樊燒民居官舍,卻唯獨留下白鶴居,並拜祭了朝雲墓,即所謂「盜敬東坡」。嘉熙四年(1240)南宋著名詩人劉克莊到廣東任提刑,途徑惠州,拜謁朝雲墓,只見一片荒蕪,於是有感而發寫七絕兩首,說:「不妨扶起六如碑」,據說當時的惠州郡守讀後馬上把朝雲墓六如亭修整一新。元明時期,朝雲墓周圍有上千株梅樹、松樹,有百多人家守墓。後歷代都有維修,現在的四柱四角磚瓦亭為民國35年(1946)修建。惠州市政府將朝雲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又作了全面維修。 明末清初•何絳詩說「試上山頭奠桂漿,朝雲艷骨有餘香。宋朝陵墓皆零落,嫁得文人勝帝王」

(四)東坡紀念館 位於孤山上,分一館、二館。一館建於1983年,是一座混合結構、歇山式的重檐瓦仿古建築,外形古雅雄麗,莊重大方。二館建於1986年,是兩層框架結構的現代建築,為了與一館在形式上的協調,特意在頂層南北兩端各建一座對稱的方形尖頂玻璃瓦面的裝飾亭。東坡紀念館內有反映蘇東坡生平的圖、文、照片、實物等一百多件,供遊人瞻仰緬懷。

豐渚園

豐渚園建設投資五千多萬元,於2007年11月動工, 2009年國慶建成開放。

豐渚園作為惠州市委、市政府「西湖美化亮化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致力打造成繼梁園、可園、餘蔭園和清暉園之後的「廣東第五大名園」。園內29個單體建築採用嶺南傳統建築風格,融合惠州民居院落特色,粉牆黛瓦,古樸素雅。該園面積3萬平方米,分為6大觀景區:主入口區、知魚區、文化怡情區、孤桐館區、流香聽瀑區和東塢荷香區。該園按照古建築標準建設成一流的園林景區,讓市民在觀鳥、觀魚、賞荷、賞奇木怪石中,領略生態文化;在文人墨客的詩賦才情、孝悌之義中汲取人文素養;以琴韻茶香為友,以詩書畫論為伴,陶冶藝術修養;還有農業生活用品展示農耕文化,是以新國學為背景的一代名園,是惠民之州的又一個惠民工程,讓市民多一個文化休閒的好去處。

楹聯

黃海蛟今年已81歲高齡,是原市文化局副局長、省作協會員,曾撰寫過合江樓大門楹聯、《東坡園記》和東坡園多副楹聯。他為豐渚園大門撰寫的 「門倚東江遙接羅浮紫氣,園依荷淀近連玉塔彤雲」,這首詩將豐渚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豐富的文化內容集於一詩,受到評審小組的一致好評,第12屆(惠州)國際詩人筆會的文化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高占祥看後,欣然為豐渚園書寫這副楹聯。該詩現椽刻在豐渚園主入口。

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其形狀天然形成,形態各異,姿態萬千,體現出「皺、漏、瘦、透」之美。放在入園小廣場中央的太湖石也是目前嶺南地區最大的一塊太湖石,高8米,重達70多噸,頂部有如飛鵝展翅,惠州素有鵝城之稱,它就象是熱情好客的主人喜迎八方來客。我們也稱之為「崢雲峰」。

五龍亭

五龍亭伸入水中,由五個方形亭子組成,中間亭子最大,外檐施紅色彩畫,絢麗多彩。在五龍亭觀魚賞月,四面碧波千頃,猶如湖中瓊閣,大有飄飄乎如遺世獨立般,羽化而登仙之境。五龍亭旁有映月橋和相知橋,而相知橋旁將飼養錦鋰,都是來自惠州橫河鎮,該鎮盛產錦鋰,出口香港與日本。五龍亭的屋脊具有蘇式古建築式樣,選用魚龍吻脊,品位較「龍吻脊」低,一般用於寺廟的副殿建築以及大戶宅第的廳堂建築等。「魚龍形」紋飾的民俗寓意中,蘊涵着「鯉魚跳龍門,祥瑞發達,步步高升」之意。

知魚軒

取自於《莊子•秋水》中「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話說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玩,看到魚兒悠閒自在的遊蕩,於是兩人就展開了一場哲學辯論。在知魚軒,且不爭論世間煩心之事,只願靜心觀池,享隔世之喧,臨淵羨魚,子非魚,但知魚之樂。

文昌閣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間稱為文曲星,在道家學說中,天上文曲星曾於西晉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為張亞子,玉皇大帝命其掌管人世功名利祿,遂成道教大神文昌帝君。今築文昌閣,將惠州籍文人江逢辰的詩詞作品陳列。江逢辰,詩學蘇,後志氣發舒,卓然成家。他是蘇東坡文化的最好繼承者,一句「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成為千古絕唱。

鏡水雲嶺假山群

是在建的假山和瀑布群,將採用英石人工堆砌出溶岩地貌,其主峰是駱駝形狀的駱駝峰,靠近湖邊的是壽龜形狀假山。還將從二十四孝圖提取較有現實意義的十二孝故事,用浮雕的形式雕刻在假山上,讓遊客觀瀑攬勝的同時,汲取孝道文化。

凌波畫舫及琴韻齋

舫是一種靠水的船形建築物,外形與真船相似,與荷花池環境和諧融合。荷花也有凌波仙子之雅稱。 在凌波畫舫鑑賞詩詞書畫作品,琴韻齋琴聲悠揚,在此品茶尋韻,流香聽瀑,荷花若如凌波仙子,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偌大的荷池如舞台,迎風起舞,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讓人在審美享受中陶情冶性。

荷花亭

在平湖西面,在古代就建有豐渚亭,早傾圮。於1916年,為紀念惠州名士江逢辰,築「江孝子亭」,並在亭畔遍蒔荷花,仲夏酷暑,荷花盛開,香遠溢清,所以又稱「荷花亭」。 荷花亭四方地基由漢白玉石堆砌,四方分別正對東南西北,並於各個方位雕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角上方有嘉量,是我國古代的標準容器,代表美好、善良、標準的意思。荷花亭的台基是正方形結構,亭頂飛檐翹角,酷似荷花,是圓形造型,體現出天圓地方的陰陽學說。荷花亭在從原有的二千多平方米的基礎上擴大改建至五千多平方米。

豐山

南臨鱷湖,北倚橫槎,環境深邃幽靜。舊時,此山名跡頗多(參見已廢古蹟)。1984年,山上闢為革命烈士公園。園中屹立一座16.7米高,聶榮臻元帥題書的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碑。碑前後分別設置十幾幅銅鑄浮雕和六尊花崗石人物圓雕,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英雄風貌和豐功偉績。山上廣場綠草如茵,四周青松翠柏、綠竹紅棉,布局莊嚴肅穆,令人起敬。清晨紅日東升,溢彩流光的朝霞灑落在雄偉的紀念碑上,景色瑰麗非常。

旅遊指南

交通

到西湖東門:可乘2、5、7、8、10、11、13、15、17、18、19、21、24、25、301路平湖門站下。

到豐渚園:可乘29、369、388、889路中醫院站下。

美食

民以食為天。惠州,發達工業城市,海聚各鄉人居,五湖四海,八大菜系,海外料理,大炒小吃,香辣清淡,匯聚成美食天堂。八大菜系中以粵菜(客家菜)、湘菜、川菜尤為突出,別國料理則以日本料理和韓國料理為多,獨具特色的早餐燉盅加蒸米絲、中晚餐吃遍各地風味菜館,宵夜排擋小炒砂鍋骨頭粥是惠州市民最愛。

近年來,隨着城市不斷發展,房產開發,人居集中,小區完善,使得越來越多的特色連鎖美食落地惠州,讓惠州民眾大飽口福。更可喜的是,惠州本地自創美食品牌也不斷創建,並開始規模化,祈福本土品牌早日走向世界。

歷史文化

惠州西湖在東漢時期仍然是荒野之地,東晉在湖邊建有龍興寺,唐朝改名為開元寺,唐中宗年間,位於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張昭遠居於惠州的舍人巷時,將湖命名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之句則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陳稱對西湖進行了治理,稱築了平湖堤、拱北橋,以及點翠洲上的孤嶼亭、湖光亭等建築,並養魚灌田,鄉民收穫甚豐,西湖也因此而被稱為豐湖。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朝廷貶至惠州安置,攜妻妾王朝雲和兒子蘇過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時常遊覽西湖,寫下了許多詠吟西湖山水的詩詞。他在紹聖二年(1095年)寫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當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名句。同月,他在《贈曇秀》詩中,將豐湖稱作西湖,是「西湖」這一名稱最早的來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蘇軾詩詞的傳播下得以揚名。蘇軾還帶頭捐資在西湖邊上築橋修堤,紹聖三年(1096年)六月,堤壩和西新橋建成,後人為紀念蘇軾將堤壩取名為蘇堤。同年,蘇軾的愛妾王朝雲去世,蘇軾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大聖塔(今泗洲塔)下的松林中,並在墓上築六如亭以紀念她。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賢堂,後來改稱為豐湖書院,初時的豐湖書院位於銀崗嶺,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遷至西湖的豐湖半島上,在明清兩代,豐湖書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學府。豐湖書院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目前殘存的豐湖書院遺蹟多為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綬重修後的遺蹟,書院古樸牌坊上的匾額「豐湖書院」和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為伊秉綬請來主持豐湖書院的著名詩人宋湘所撰寫。

古代的惠州府城一直建於西湖邊上,位於西湖的東面,民國時期惠州府城的城牆拆除、擴修馬路,出現了嶺南騎樓街,但全城仍然處於西湖的東面。1950年代至1980年代城市逐浙擴展,形成三面環湖的態勢,西湖的景區大幅縮減,湖岸山麓建滿雜亂的房舍,湖水開始受到污染。據統計,建國後的40年,西湖湖水面積減少了46%。1989年之後,惠州政府開始重視城市規劃,西湖景區才得以保護。

相關視頻

惠州西湖航拍!

惠州西湖介紹

百花洲,惠州西湖中一個美麗的小島,來了就不想走

參考資料

  1. 惠州之西湖 ,梧桐子
  2. 惠州西湖有哪些景點 , 360問答 201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