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是蘇軾的作品之一。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
“ |
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 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 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 至今清夜夢,耳目余芳鮮。 君持使者節,風采爍雲煙。 清流與碧巘,安肯為君妍。 胡不屏騎従,暫借僧榻眠。 讀我壁間詩,清涼洗煩煎。 策杖無道路,直造意所便。 應逢古漁父,葦間自延緣。 問道若有得,買魚勿論錢。 |
” |
— [北宋]蘇軾 |
名動京師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
作品有《東坡七集[2]》、《東坡易傳》、《東坡樂府》、 《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
視頻
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原來這32個成語都出自蘇軾的詩詞,無愧於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個人圖書館,2019-02-21
- ↑ 東坡七集,可可詩詞網,201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