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復興路 (北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復興路 (北京)
圖片來自lianjia

復興路是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的一條道路,在長安街的西延長線上。

簡介

復興路為東西走向,東起木樨地橋,與復興門外大街相連,與三里河路白雲觀街北里相交,西至玉泉路,與石景山路相連。全長7316米。始建於1939年,1990年擴建至22.2至32米寬[1]

復興路因居於復興門外,又要區別於復興門外大街,故稱。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稱「長安大道」。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復興路」。1966年建地鐵後,拓寬改造為現狀。因中段與西段南側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單位,故於1967年改稱「解放軍大路」。1977年恢復原稱「復興路」。

復興路地下建有北京地鐵1號線,地上設有五棵松站萬壽路站公主墳站軍事博物館站木樨地站

海淀區

海淀區「海淀區」的「淀」字在本詞中並非「澱」的簡化字[2]。「淀」字本義為淺水的湖泊,而海淀街道轄區西部在元代有一名為丹稜沜的淺水湖泊[3]。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部。全區面積426平方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29公里,約占北京面積2.53%,平原約占全區面積的四分之三。

歷史

其治所古時稱海淀鎮,海淀歷史悠久, 最晚在戰國時代已經有村落,東升地區的朱房村有漢代建築遺址; 海淀區又是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鎮。作為地名,「海淀」在元朝王惲所著《中堂記事》一書中即有文字記載。海淀又稱「海甸」,在元朝以前是一片窪淀(沼澤地帶),故稱「海淀」。到清代中葉,由於「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頤和園)的修建,帶動了海淀鎮文化和經濟的繁榮。

海淀區現有地域在民國時期分屬市郊區和河北省宛平、昌平兩縣。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十八區人民政府在海淀鎮成立,同年7月與十六區一部、十七區合併,改稱十六區。原昌平縣東北旺一帶等五村隨後也併入十六區。1950年8月,十六區更名為十三區。展覽路、禮士路以東地區於1951年5月劃歸西四西單區管轄。1952年9月1日,十三區正式更名為海淀區。

地理

海淀區位於北京市區西北部,東與西城區朝陽區相鄰,南與豐臺區毗連,西與石景山區門頭溝區交界,北與昌平區接壤,區域面積430.77平方公里,約占北京市總面積的2.6%。海淀區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29公里。海淀區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積約為6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左右;東部和南部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85%左右;區內最高峰為陽台山妙高峰,海拔1278米,最低處為清河東的黑泉村,海拔35米。海淀區境內有大小河流10條,總長度119.8公里,還有昆明湖、玉淵潭、紫竹院湖、上莊水庫等湖泊,水域面積遼闊。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海淀區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4: 642-644. ISBN 7-200-05091-1. 
  2. 李炳衛; 童卓然 (編). 北平地名典. 北平: 北平民社. 1933年8月: 第137頁. 
  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hddm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