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木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木成
出生 1904年
22x20px 大清福建省惠安縣淨峰鄉五群村
逝世 1993年11月
 中國福建省惠安縣淨峰鎮
職業 石匠
張木成
原圖鏈接

張木成(1904年-1993年11月),福建惠安縣淨峰鄉五群村人,廟宇石匠師,作品常見於台灣傳統廟宇[1],對日後台灣打石業影響頗大[2]

生平

其父為著名泉州石匠張火廣,張木成自幼天資聰穎,具有超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初期父親並不希望他從事石雕工作,不願兒子張木成從事石雕。因此張木成他經常在惠安的沙灘上堆沙,以此增進雕塑技巧,並以身體親自演練、體會武術的姿態、關節的施力以及攻擊的張力。

臺灣在清末到日治時期因經濟好轉,對於廟宇修築的興致高昂,吸引許多打石匠師來台工作,其分佈範圍多少近全台。張木成為進一步學習石雕技術,十九歲時偷瞞父親搭乘漁船抵達臺灣,張火廣看到兒子張木成的決心,遂答應帶他入行,並一同定居臺北大稻埕。[3]。後與父親定居台北大稻埕。 

1937年,父親於淡水清水巖施工期間過世,石雕工作由兒子張木成續作完成。三十四歲的張木成,在大稻埕迪化街開設打石店接攬業務,字號為「張協成石廠」。他兼任店主和師傅頭,採用前店後場的手工作坊模式進行經營[1]。鄰近的280巷舊稱「打石仔巷」,因位於此打石店旁得名[4]

1948年後,兩岸對立使他不能回到老家與看望原配陳澳與兒子張水枝,只能託人以匯款方式養家,甚至在西元1978年偷渡大陸探望妻兒。[5] 張木成個性純樸老實,在台灣娶的妻子林月桃卻好賭欠債,將他的店宅抵押。經濟壓力使他必須南北奔波到處接案子為稻梁謀,因而留下許多作品[6][1]

具當年台灣指南宮的籌建人介紹,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台灣的三百多名石雕匠師中,三個師傅的手藝最佳。而張木成的功夫更是首屈一指,他承建完成的工程量,則占三分之二[3]

後來打石店搬遷至同樣有打石業的八里,約在1986年左右停止打石生意[4]。八里的打細石習藝系譜分為三種,其中一個就是張木成系統[2]

1987年,八十多歲的張木成得知可以返鄉探親,興奮過度,不慎摔倒,導致股骨頭壞死[3]。直到1991年開放探親後方才返回,隔三年後,因氣喘發作在故鄉大兒子家離世。[1]

2007年,原位於大稻埕的張協成石廠被台北市文化資產審查委員會錄為臺北市文化資產列表[3]

石雕皇帝

西元1933年,張木成27歲時首次承包了澎湖馬公城隍廟的石雕工程,開始獨當一面,也結識一批來自澎湖西溪村的打石師傅群,如鄭慶厚鄭慶雲等人。更在此時,與參與此工程的大木工匠─謝自南結識。

台北市龍山寺正殿石柱
原圖鏈接

西元1949年,臺灣天后宮重建,廟身由宜蘭師傅陳阿屘負責完成,石雕的部分則由張木成負責。西元1955年,臺北龍山寺正殿重建,為刺激匠師充分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創造力和工藝水準,採用對場的形式進行,石雕對場的雙方是張木成與蔣銀牆。對此工程,張木成深感責任重大,他想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因此在大殿週邊的一根石柱上同時雕刻兩條龍,上下各團蜷一條,美其名為「天翻地覆」;在騰雲駕霧的龍身罅隙間,又有很多的人物、戰騎點綴其間,氣勢非凡。這對龍柱成了以惠安為代表的南派石雕藝術的經典作品之一,也讓張木成聲名大噪。

西元1965年,張木成收起店面生意,不再販賣住家建築構材,專心承包廟宇石雕工程為生。好友謝自南也經常引薦他作為搭配其設計廟宇的石雕匠師,或是向廟方推薦他的手藝,如西元1964年高雄市三鳳宮、西元1971 年嘉義市地藏庵等。 西元 1967年澎湖白沙中屯村的永安宮,因之前的石雕匠師不願意繼續承包此廟宇之石雕工程,廟方緊急要求張木成前往澎湖幫忙收尾,在當地所招攬的石匠高保運鄭順意黃天煌黃欲齊王清等人,爾後,也成為張木成承包中南部的廟宇石雕工程時的主力匠班。

因其出神入化的創意、精湛絕倫的技法,張木成在臺北民間有「石雕皇帝」的美譽。據當年臺灣指南宮的籌建人表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台約有300多名石雕匠師,唯有三人的功夫稱得上「頭手」,張木成即是其中之一。[5]

主要作品

參考來源

  • 邱聖傑,《北台地區石匠張木成作品特色初論—以大台北地區廟宇為例》,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民國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