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徹
Cheh Chang
男演員
民族 漢族
籍貫 浙江杭州
出生 1924年1月17日
逝世 2002年6月22日
職業 導演、演員、編劇

張徹(1923年2月10日-2002年6月22日),原名張易揚浙江寧波人,生於上海。武俠電影巨匠,現代武俠電影鼻祖。

張徹父親是浙系軍閥1940年代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更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抗戰後為張道藩提拔,管理文化活動,接觸電影界人。1948年台灣拍攝電影《阿里山風雲》,是台灣光復後第一部電影。之後為蔣經國延攬成其幕僚,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簡任專員,軍階至上校。1957年棄政再入影壇,到香港拍攝電影。

作為新派武俠片的掌門人,在開創新武俠浪潮的過程中,張徹發掘了眾多武打巨星、武術指導和著名導演,好萊塢著名導演吳宇森,武指劉家良,演員狄龍午馬李修賢姜大衛王羽陳觀泰羅烈陳惠敏傅聲狄威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他帶出的弟子巨星,以及由他創下的香港陽剛武俠浪潮,足足影響了幾代人。

張徹執導的主要作品有:《獨臂刀[1]、《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十三太保》、《報仇》、《馬永貞》、《刺馬》、長城戰役背景戰爭電影八道樓子》。

張徹亦曾經為電影主題曲或插曲填詞,計有:《高山青》(主唱:張茜西)、《鑽石》(主唱:羅文

2002年5月30日,張徹因肺積水入香港將軍澳醫院6月22日清晨7時30分,因肺炎在該醫院病逝,享年79歲。

歷程

  上海:早年的文化運動(1940年代中期)

  1940年在中央大學法學院修讀政治時參加文化運動委員會而得到張道藩的器重,擔任文運會專員,參加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從事戲劇工作,後就任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

  1947年編寫了第一個劇本《假面女郎》。

  台灣:進入電影界(1948-1957)

  1948年與蔣經國結下友誼,藉此在台灣執導電影。

  1949年自編自導處女作,也是日本戰敗結束殖民統治後台灣第一部國語片《阿里山風雲》並因為時局的變動而留在台灣,揭開了戰後台灣電影的帷幕。該片傳唱至今的插曲《高山青》,就是由他作詞的。

  香港:開創武俠電影的輝煌(1957-1972)

  1957年赴港,編導《野火》。其後一度專業寫稿,筆名沈思,並以何觀為筆名撰寫影評。

  1960年加入電懋公司,先後編寫了《無語問蒼天》、《賊美人》、《遊戲人間》(1961)等劇本,風格輕快,迥異於後來的陽剛風骨。

  1962年入邵氏,初任編劇部主任,後任導演。

  1966年43歲執導《邊城三俠》,步上導演坦途。

  1967年執導《獨臂刀》,票房突破百萬,由此帶來「百萬導演」稱號。成為香港最早的功夫電影。開創古裝刀劍片的高潮;

  1969年《大盜歌王》想把打鬥招數帶入現代社會,並與「007」電影掛鈎,

  1970年《小煞星》大談1970年代流行的「代溝」問題

  1970年執導《報仇》獲第16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開拳腳功夫片風氣之先;

  1971年《拳擊》結合了當時很受矚目的泰國拳,

  1972年《四騎士》名為回溯韓戰,其實是影射酣戰中的越戰

  1972年執導《馬永貞》,獲第16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獎啟發了一整個時代的香港電影,成為轟動一時的由周潤發主演的電視連續劇《上海灘》的原動力。

  回到台灣:(70年代中後期)

  1973年組長弓公司,以台灣為拍攝基地

  1973年《方世玉與洪熙官》開始了正宗國術的探討。

  1974年《少林五祖》開「南少林」電影風氣之先;

  1975年《洪拳小子》創立「小子片」的類型

  頻繁在兩岸三地活動(80年代)

  1983年創辦長河公司,赴大陸拍攝了《大上海1937》(1986)、《過江龍》(1987)、《西行平妖》(1991)、《神通》(1993)等。

  1989年為紀念從影40周年他的香港弟子共同參演由吳宇森、午馬執導的《義膽群英》。

視頻

向張徹致敬,刀是由徐克執導,趙文卓、熊欣欣、主演的動作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