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引江濟漢工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引江濟漢工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引江濟漢工程

開工時間: 2010年3月26日

起點: 荊州區李埠鎮長江龍洲垸河段

終點: 潛江市高石碑鎮興隆河段

引江濟漢工程,是從長江荊江河段引水至漢江高石碑鎮興隆河段的大型輸水工程,屬於南水北調中線一期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渠道全長約67.23公里,年平均輸水37億立方米,其中補漢江水量31億立方米,補東荊河水量6億立方米。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向漢江興隆以下河段補充因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調水而減少的水量,改善該河段的生態、灌溉、供水、航運用水條件。

工程初步設計批覆總投資678577萬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資385784萬元,移民、水保及環境部分投資245728萬元,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及調度中心投資2306萬元,跨渠交通橋樑工程投資44759萬元。根據國家批覆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報告,引江濟漢工程與引江濟漢通航工程一併立項,同步建設,因通航增加的投資不納入南水北調工程投資。

2010年3月,引江濟漢工程在長江荊江河段開工,工程從荊州區李埠鎮長江龍洲垸河段引水到潛江市高石碑鎮漢江興隆段,地跨荊州、荊門兩地級市所轄的荊州區和沙洋縣,以及省直管市潛江市。

2020年7月14日,為減輕已超保證水位的長湖防汛壓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引江濟漢工程開始為長湖撇洪。[1]

背景

用長江之水來填補漢江,緣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馬。

"引江濟漢"工程旨在從長江幹流中開挖一條人工運河向其第一大支流漢江"補水"。按照規劃,工程從長江荊州段龍洲垸引水至漢江潛江段高石碑,全長67.1公里,主要任務是滿足漢江興隆以下生態環境用水、河道外灌溉、供水及航運需水要求。

工程規模

引江濟漢工程主要包含渠道工程、河渠交叉建築物、進出口控制工程、進口段110KV線路、機電安裝、金屬結構、安全監測、房建工程、綠化工程等。

主要建設

渠道工程:土方開挖、渠堤填築、混凝土襯砌、堤頂路面等。

河渠交叉建築物:土方開挖、土方回填、鋼筋制安、混凝土澆築、金屬結構安裝、房建施工等。

進出口控制工程:土方開挖、止水分縫板及預埋件、鋼筋制安、混凝土澆築、土方回填、基礎攪拌樁處理、金結設備安裝等。

進口段110KV線路:基礎施工、鐵塔組立、架線工程、附件安裝、接地安裝等。

機電設備:泵組設備、啟閉機、清污機、起重機、電氣一次設備、電氣二次設備,自動化控制及通訊等設備的安裝。

金屬結構:各建築物的閘門(含工作門和檢修門)及其埋件的安裝。

安全監測:沉降計、滲壓計、測縫計、位錯計、土壓力計、水尺、基點、標點、觀測房等的施工。

房建工程:鋼筋制安、混凝土澆築、砌體工程、牆面施工、門窗安裝、屋面工程等。

綠化工程:沿引水渠道兩側渠坡及建築物周邊鋪設草皮、植樹等。

乾渠

引江濟漢工程等別為Ⅰ等,乾渠主要建築物按1級建築物設計,次要建築物按3級建築物設計。通航標準為:限制性Ⅲ級航道、通航1000t級貨船和雙排單列一頂二駁船隊。

引江濟漢乾渠橫跨的河流屬於平原地區,乾渠穿越河道時渠道的防洪標準,均為5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年一遇洪水校核。

工程由引水乾渠、進出口控制工程、跨渠倒虹吸、路渠交叉及東荊河節制工程等建築物組成。沿線各類建築物共計83座,其中各種水閘13座,泵站1座,船閘2座,東荊河橡膠壩3座,倒虹吸30座(其中河渠交叉26座,渠渠交叉4座),公路橋32座,生產橋24座,鐵路橋1座。

引水乾渠全長67.23公里,渠道設計流量350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流量500立方米每秒,補東荊河設計流量100m3/s,加大流量110m3/s。內坡坡比1:2~1:3.5,外坡坡比1:2.5。工程為Ⅰ等工程,主要建築物均為1級建築物。進口渠底高程26.10米,出口渠底高程25.00米,渠底寬60米,渠道內用砼塊護砌,左岸渠頂設計寬7米,渠堤外坡腳有寬4米的綠化草為保護地,渠道以通水為主,兼顧灌溉與通航兩種功能,可常年通行1000噸級船舶。

工程主要工程量:土方開挖5719萬m3,土方填築1511萬m3,混凝土 156萬m3,鋼筋制安3.98萬t。

工程長江取水口將建設龍洲垸進水閘、泵站以及渠底寬60米的通水渠道工程,這將是除三峽工程外最大的水利、航運樞紐群。

工程意義

供水

"工程竣工後,長江水將由此匯入漢江,每年可補充漢江下游十多億立方米水量。"湖北省南水北調局的官員稱,"引江濟漢"的進水設計流量為350立方米每秒,最大引水500立方米每秒。

湖北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表示,"引江濟漢"工程可基本解決中線一期工程調水95億立方米對漢江下游"水華"的影響,解決東荊河的灌溉水源問題,並緩解南水北調後中下游水量減少的矛盾。

引江濟漢工程建成後,對工程沿線及漢江中下游地區的抗旱、防洪、航運、生態修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4年8月,漢江中下游抗旱形勢嚴峻,漢江水位偏低,東荊河斷流。根據省領導指示和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要求,工程提前49天完成並引水2.01億立方米,有效解決了漢江下游抗旱的燃眉之急,得到湖北省政府通令嘉獎。

2017年7月,面對漢江流域特大旱情,累計引水14.6億立方米,相當於12個東湖水量,漢江中下游及引江濟漢工程沿線800多萬群眾受益。

截至2020年11月,累計調水230.42億立方米,其中向漢江補水182.55億立方米,向長湖、東荊河等地方補水47.87億立方米,有效補充漢江中下遊河段因南水北調中線調水而減少的水量,改善了生態、灌溉、供水條件,改善了工程沿線及荊州城區水環境。

防洪

在防洪方面,引江濟漢工程也發揮了巨大作用。2016年7月,面對汛期內長湖水位居高不下的狀況,引江濟漢工程在成功應對拾橋河、西荊河、殷家河等中小河流汛情的同時,兩次為長湖撇洪1.1億立方米,相當於降低長湖最高洪水位0.4米,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年7月,為長湖撇洪4343.73萬立方米。

航運

"引江濟漢"工程起初設計只有通水功能,但為了充分發揮工程的效益,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增加了通航功能:工程按限制性III級航道標準建設,設計航運能力為1000噸級。

航道全線人工開挖,且通過入水口的電排站、防洪閘等系統控制,受氣候條件影響很小,即使是枯水季節,仍可暢通無阻,新航道不僅縮短船舶繞道武漢的水運里程680公里,還形成一條長810公里千噸級高等級航道圈。北方的煤碳經鐵路運至襄陽後,可以通過漢江,經引江濟漢工程,轉運至長江沿線地區,成為"北煤南運"的重要能源通道。不僅使漢江經濟帶更快融入長江經濟帶,還對構建湖北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湖北產業布局,加快湖北區域經濟發展,都將起到加速作用。截至2021年9月30日,累計通過船舶40669艘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