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江經濟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江經濟帶

中文名: 長江經濟帶

外文名: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面 積: 約 2052300 km?

覆 蓋: 11個省市

人口數量: 約 6 億

發展格局: 一軸、兩翼、三極、多點

英文縮寫: YEB

長江經濟帶(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 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是中央重點實施的「三大戰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的區位優勢,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和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1]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注入東海。長江幹流全長6300餘公里,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宜昌至湖口段為中游,長955公里;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長江支流眾多,其中,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5條,8萬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等8條,重要湖泊有太湖巢湖洞庭湖鄱陽湖等。

長江流域,是指長江幹流和支流流經的廣大區域,共涉及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支流展延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浙江、廣西、廣東、福建等8個省(自治區)。長江流域土地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8.8%。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4%。按上、中、下游劃分,下游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省市,面積約35.03萬平方公里,占長江經濟帶的17.1%;中游 地區包括江西、湖北、湖南三省,面積約56.46萬平方公里,占長江經濟帶的27.5%;上游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四省市,面積約113.74萬平方公里,占長江經濟帶的55.4%。

經濟概況

2018年,長江經濟帶總人口約5.99億人,占全國的42.9%。其中,下游地區約2.25億人,占長江經濟帶的37.6%;中游地區約1.75億人,占29.2%;上游地區約1.99億人,占33.2%。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約40.3萬億元,占全國的44.1%。其中,下游地區約21.15萬億元,占長江經濟帶的52%;中游地區約9.78萬億元,占24.3%;上游地區約9.37萬億元,占23.3%。

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

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長江水道存在瓶頸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區域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等。

2014年,習近平在部署2015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2015年有個良好開局」。至此,國家級「三大發展戰略」浮出水面。

領導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繫長江經濟帶發展,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多次深入長江沿線視察工作,多次對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主持召開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掌舵領航、把脈定向。

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讓長江經濟帶這條「巨龍」舞得更好,關乎當前和長遠發展全局,要依靠改革創新,實現重點突破,保護好生態環境,將生態工程建設與航道建設、產業轉移銜接起來,打造生態廊道,下決心解決長江航運問題,充分利用黃金水道航運能力,構築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帶動中上游腹地發展,引導產業由東向西梯度轉移,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8年5月17日和12月14日,韓正副總理兩次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將長江經濟帶建設 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意見》指出,長江是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有利於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推動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有利於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有利於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有利於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引領全國生態文明建設。

《意見》明確,要以改革激發活力、以創新增強動力、以開放提升競爭力,依託長江黃金水道,高起點高水平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沿海沿江沿邊全面開放,構建橫貫東西、輻射南北、通江達海、經濟高效、生態良好的長江經濟帶。

《意見》提出了七項重點任務。一是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二是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三是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四是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五是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六是建設綠色生態廊道。七是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

隨《意見》還一併印發了《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發展規劃綱要

2014年9月25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稱:將建設上 海經南京、合肥、武漢、重慶至成都的沿江高鐵。

沿江高速鐵路(沿江高鐵)最大的特點是鐵路串聯起了長江沿線22個城市,跨越東中西部,可以極大促進長江經濟帶城市間的互聯互通。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綱要從規劃背景、總體要求、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 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努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繪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文件。

同時,《綱要》提出了多項主要任務,具體包括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新型城鎮化、構建東西雙向、海陸統籌的對外開放新格局等。

空間布局是落實長江經濟帶功能定位及各項任務的載體,也是長江經濟帶規劃的重點,經反覆研究論證,形成了「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一軸」是指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鎮為節點,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兩翼」是指發揮長江主軸線的輻射帶動作用,向南北兩側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兩翼支撐力。「三極」是指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為主體,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優勢產業,建設特色城市,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繫與互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具體從城鎮化而言,是要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龍頭,以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為支撐,以黔中和滇中兩個區域性城市群為補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形成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為此要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領作用,發揮合肥、南昌、長沙、貴陽、昆明等大城市對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

發展現代航運服務,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積極培育高端航運服務業態,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服務。

發展座談會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論述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意義,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5個關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 子,使長江經濟帶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次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一脈相承、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是當前和今後做好長江經濟帶發展各項工作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2020年1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領導小組

2014年12月,中共中央成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由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組長,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領導同志擔任副組長,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沿江11省市政府和有關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

主要優勢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顯的河運優勢。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理論上可以通航萬噸河輪,運量比鐵路大,價格也比鐵路低。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流域面積廣闊,不僅有贛江、漢江、湘江等支流,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等南北鐵路幹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

二是資源優勢。首先是具有極其豐沛的淡水資源,其次是擁有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此外還擁有聞名遐邇的眾多旅遊資源和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三是產業優勢。這裡歷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我國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現代工業的精華大部分匯集於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運量、高科技的工業行業和特大型企業。此外,大農業的基礎地位也居全國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糧棉油產量占全國40%以上 。

四是人力資源優勢。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

五是城市密集,市場廣闊。1995年沿江九省市擁有大小城市216個,占全國城市數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約為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 個百分點;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三峽工程建設將產生數千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且這一地區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各種消費需求也十分可觀,對於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長江流域孕育了發達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整個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其它經濟帶所無可比擬的。與沿海和其它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我國今後15年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

戰略定位

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長江經濟帶覆蓋我國11省市,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國土面積雖然只占全國的21.4%,但集聚了42.8%的人口,2018年創造了44.1%的國內 生產總值,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引擎作用。長江經濟帶東有長三角城市群,西為中西部廣闊腹地,市場需求潛力和發展迴旋空間巨大。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不確定性增多,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獨特作用,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沿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三大城市群,使之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實施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的創新示範帶

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和生物基因寶庫,流域內動植物千姿百態,珍稀水生生物十分寶貴,生物多樣性居我國七大流域之首。長江也是我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年均水資源總量9960億立方米。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河湖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20%。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統籌江河湖泊豐富多樣的生態要素,構建江湖關係和諧、流域水質優良、生態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種類多樣的生態安全格局,使之成為實施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的創新示範帶。

培育新動能引領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

長江經濟帶科教資源富集,普通高等院校數量占全國的43%,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國的46.7%,有效發明專利數占全國40%以上。長江沿線集 聚了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9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90個國家級高新區、16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67個企業技術中心,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依託區域人才、智力密集優勢,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淘汰落後過剩產能,大力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實現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使之成為培育新動能引領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

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區域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長江經濟帶上中下遊資源、環境、交通、產業基礎等發展條件差異較大,中游、上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分別為下游的60.3%和49.2%,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明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上中下游地區比較優勢,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機制,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促進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發內生髮展活力,使之成為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區域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發展目標

到2020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河湖、濕地生態功能基本恢復,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3%,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長江黃金水道瓶頸制約有效疏暢、功能顯着提升,基本建成銜接高效、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取得重大進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規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和產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陸海統籌、雙向開放,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發展的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基本建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顯着提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協調統 一、運行高效的長江流域管理體制全面建立,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領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帶。

到2030年,水環境和水生態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功能顯着增強,水脈暢通、功能完備的長江全流域黃金水道全面建成,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更加美好、經濟發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示範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

重大意義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於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有利於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推動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融合,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有利於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上海:上海(1個)

江蘇:江蘇長江經濟帶包括南京、揚州、鎮江、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泰州(8個)

貴州:貴陽、遵義、安順、畢節

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個)

安徽:合肥、馬鞍山、安慶、銅陵、池州、蕪湖(6個)

江西:九江、南昌(2個)

湖北:黃石、鄂州、武漢、荊州、宜昌、黃岡、咸寧、恩施(8個)

湖南:長沙、岳陽、常德、益陽(4個)

重慶:重慶(1個)含涪陵、萬州等

四川:瀘州、攀枝花、成都、宜賓(4個)

雲南:水富縣(1個)

麗江:金沙江麗江段長615公里,約占長江總長6300公里的1/10,占金沙江總長的1/4,有93條一級支流,在「長江經濟帶」戰略中,區位特殊、位置重要,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分布情況

將長江經濟帶按長江上中下游劃分為三個區域,三大區域的城市綜合競爭力及分項競爭力排名前10位,在上、中、下游三大區域的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註:長江上中下游劃分為:河源——湖北宜昌為上游;湖北宜昌——江西湖口為中游;江西湖口以下為下游。本文按經濟地理聯繫,將宜昌劃歸上游地區,南昌劃歸中游地區。

取得成果

截至2020年11月,完成沿江11省市63個城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排查出入河排污口60292個;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1372個黑臭水體完 成消除96.7%;全面開展長江岸線清理整治,2441個違法違規項目整改完成98.9%;累計完成新營造林1165萬畝,退耕還濕51萬畝。長江經濟帶累計搬改關轉化工企業8091家,搬遷改造危險化學品企業464家;持續優化新興產業布局,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規模占全國比 重均超過50%。

主題採訪

2018年7月20日,「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活動在「長江第一灣」——雲南麗江石鼓鎮啟動。「共抓大保護,不搞 大開發」,本次主題採訪活動旨在挖掘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的文化、民俗、歷史傳承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展示長江經濟帶上各省市的文化之美、生態之美、發展之美、建設之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