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普勒定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普勒定律是由德國天文數學家約翰尼斯·開普勒[1]所發現、關於行星運動的定律。他於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學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行星運動的兩條定律,又於1618年,發現了第三條定律。

開普勒幸運地得到了著名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所觀察與收集、且非常精確的天文資料。大約於1605年,根據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資料,開普勒發現行星的移動遵守着三條相當簡單的定律。同年年底,他撰寫完成了發表文稿。但是,直到1609年,才在《新天文學》科學雜誌發表,這是因為布拉赫的觀察數據屬於他的繼承人,不能隨便讓別人使用,因此產生的一些法律糾紛造成了延遲。

在天文學與物理學上、開普勒的定律給予亞里士多德派與托勒密派極大的挑戰。他主張地球是不斷地移動的;行星軌道不是圓形(epicycle)的,而是橢圓形的;行星公轉速度不等恆。這些論點,大大地動搖了當時的天文學物理學。經過幾乎一個世紀的研究,物理學家終於能夠運用物理理論解釋原理。牛頓應用他的第二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在數學上嚴格地證明了開普勒定律,也讓人了解了其中的物理意義。

開普勒定律

開普勒的三條行星運動定律改變了整個天文學,徹底摧毀了托勒密複雜的宇宙體系,完善並簡化了哥白尼日心說

開普勒第一定律

開普勒的第一定律,也稱為橢圓定律、軌道定律:每一個行星都沿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而太陽則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中。

開普勒第二定律

開普勒第二定律,也稱為等面積定律:在相等時間內,太陽和運動着的行星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都是相等的。

這一定律實際揭示了行星繞太陽公轉角動量守恆

開普勒第三定律

開普勒第三定律,也稱為周期定律:各個行星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平方和它們的橢圓軌道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由這一定律不難導出: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引力半徑平方成反比。這是艾薩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一個重要基礎[2]

視頻

開普勒定律 相關視頻

開普勒定律
開普勒計算出開普勒定律,共算了7遍,過程艱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