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道驅蝗行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東道驅蝗行動
圖片來自bbc

廣東道驅蝗行動是一個由香港人於2014年2月16日在九龍尖沙嘴[1] 廣東道舉行的一場活動。

經過

數十名示威者在廣東道口號和動作表達對港澳個人遊旅客的不滿,高喊「減少自由行 放過香港人」、「放寛自由行 香港快陸沉」,部分人指罵旅客為「蝗蟲」,著他們「滾回去」。示威者對外國旅客則熱心解釋行動,自製百張英文傳單,向外國旅客解釋示威目的,希望對方體諒示威所造成的不便。主辦方稱遊行約有200人參加,警方則指人數約50。

另一方面,以高達斌為首的親政府組織「愛港之聲」及「保衛香港運動」在廣東道兩邊分別以街站及集會方式與「廣東道驅蝗行動」示威者打對台,「愛港之聲」在現場展示「歡迎內地同胞來香港」的橫幅,又指摘示威者是「廢青」及賣國賊,場面混亂。

入境事務大樓縱火案中的主犯施君龍曾經到場,並且大罵「做英國走狗應該去英國、去美國,不要留在香港」,亦有港澳個人遊遊客指罵示威者是賣國賊。另外,在行動中也有南韓遊客因被誤認為中國內地人而被錯罵。

評價

官員

  • 行政長官梁振英指針對遊客的滋擾行為,不論對象是內地遊客或外國遊客,都應受到譴責。
  •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政府高層早上例會上提出「針對內地旅客的活動,嚴重影響本港形象。」他又指「即使中日關係有多矛盾,香港人從未試過會『兇壽司店』,到日本旅遊亦不會被當地人『兇』,故今次事件已經『過了政府嘅容忍底線』。」
  •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形容行為「不禮貌及粗暴」,又指有關行為「只代表一小撮人,不代表香港大部分市民的價值觀。」
  • 保安局局長黎棟國指「警方非常重視事件,認為有關示威活動,不單騷擾旅客,更直接影響正常商業活動,破壞社會秩序及公共安全。」
  •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對有關行動「感到震驚」,認為是「野蠻及不文明的舉動,與主流價值觀相違背」,希望中港兩地建立互相尊重的合作關係。
  •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表示,不覺得特區政府收指示才高調回應「驅蝗」行動,明白社會對遊客太多,令香港市民交通擠迫,日常生活有影響有意見,但強調香港是文明都市,「有不同意見也不應做影響香港形象的行為」。

報章

  • 文匯報》以頭版報道驅蝗遊行,並在社評「趕遊客倒香港米 搗亂秩序須追究」中指示威「直接打爛旅遊及相關業界人士飯碗」,又指遊行人士涉犯「刑事恐嚇法例」,執法部門應追究。社評又指遊行隊伍中有多個「激進反對派的政黨團體」,顯示他們刻意挑起矛盾。
  • 大公報》社評「必須依法遏止針對內地的暴力」將遊行形容成「對自由行旅客的暴力襲擊」,指遊行是一群激進青年「跡近瘋狂的盲目發泄」,遊行為的不是市民福祉,而是青年把「讀不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以至住劏房」都歸咎政府。
  • 成報》評論「徹底愚昧的反蝗行動」認為行為是「文明倒退」和「徹底愚昧」,批評族群歧視是「野蠻和無知的行徑」。
  • 中國政府官媒《環球時報》社評「侮辱內地遊客的港人應被依法制裁」批評行動是「撕裂族群劣行及近乎法西斯主義的言行,抹黑了香港的整體形象」,亦展露了香港「很第三世界的一面」。文章警告「中國政府不會怕這些人,如果他們一再『踩了紅線』,只能自己承擔後果。」
  • 明報》評論認為中國內地旅客來港衍生的問題是客觀存在,「驅蝗行動」是極少數人的情緒反彈,做法「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若官方媒體也以情緒發泄對抗,則矛盾不可能紓解。評論指出,《環球時報》社評理據不多,「氣話」甚多,這些話見諸官方媒體白紙黑字的社評令人「難以理解」。
  • 蘋果日報》評論認為「香港市民快被逼瘋而作出的情緒性反彈,與在外國旅遊受『歧視』不可相提並論」,又認為港府沒有及時疏導港人對中國內地遊客日積月累的民怨,存有一定責任。評論指「多數港人不會認同『驅蝗行動』,百多人的行動沒有把陸港矛盾擴大,倒是中共港共的反應把陸港矛盾推到難以緩和的境地了。」。

參考文獻

  1. 尖沙嘴,fun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