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廬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廬隱
作家
出生 1898年5月4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黃英,原名黃淑儀
職業 作家
知名於 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
知名作品 《地上的樂園》,《曼麗》,《靈海潮汐》等

廬隱(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鄉人。筆名廬隱,有隱去廬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時期著名的作家,與冰心林徽因齊名並被稱為「福州三大才女」。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女作家在現代中國》(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與蕭紅蘇雪林石評梅等人並列為18個重要的現代中國女作家之一[1]

人物生平

廬隱悲苦童年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5月4日,廬隱生於福建閩侯縣。廬隱降生的當天,外祖母去世了,母親因此認定她是一顆災星,把她交給一個奶媽去餵養。三歲時因為得了極重的熱病,被奶媽帶到鄉下撫養並很快痊癒。父親當了湖南長沙知縣時,她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六歲),父親在長沙去世,母親帶着她來到北京外祖父家生活。到北京的第二年,她因母親厭惡,不得入學,但卻拜了沒有進過學校的姨母為師,開始啟蒙教育。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廬隱九歲,被送到一所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慕貞學院去讀小學,信仰基督教。她在那裡時腳長了瘡,幾乎使她成了殘廢;後來肺管破裂,又吐血不止。病好了,她同大夥去作禮拜,並在美國人朱太太的引導下皈依了宗教。

清王朝被推翻以後,廬隱在大哥的幫助下,第一次開始練習作短文,並在她的拚命用功下考上了高小,不久之後又考取了師範預科,走上了求學之路。

曲折求學

1912年,廬隱考入女子師範學校,時年十三歲,開始了她的少女時代。

到了三年級,她的興趣一天天趨向文學,那些多情善感的小說,尤其適合她的脾胃,在學校還得了一個「小說迷」的綽號。

1916年,廬隱中學畢業,因當時沒有女子大學,別的大學又不開女禁,所以暫時不能繼續升學。在母親和表哥們的活動下,她被北平公立女子中學聘為體操、家事園藝教員,但她對於家事園藝一竅不通,因此春假過去,便悄然辭職,結束了她最初的教學生活。

1917年,應在安慶省立安徽女師附小當校長、原北京慕貞學院同學舒畹蓀女士的邀請,前往安慶任教。半年後,覺得在安慶的生活無趣,廬隱回到了北京,在母校校長的推薦下,她到了開封任開封女子師範教員,但那裡環境腐敗,流弊積年,守舊的教員視言論激烈的廬隱為名教反叛的危險人物,備受排擠的她熬到了暑假,返回北京。

1919年秋,廬隱考進了該校國文部,作旁聽生,經過學期考試後,升為正班生,暫時結束了使她感到厭倦的教員生活。

在學校,她被選為學生會的幹事,積極做些社會工作。為了福建的問題,她被女師大選為福建同鄉會代表,到北大、師大開會,這是她第一次同男人合作,後來又被選為幾次大會的副主席和一個刊物的編輯。廬隱和十幾個志趣相投的人組織了一個秘密團體——社會改良派

廬隱坎坷愛情

少女時期,廬隱在舅父家裡認識了一位表親林鴻俊。林鴻俊向她提出結婚,而她的母親和哥哥覺得他太沒深造,家又窮,因此拒絕了他。處於叛逆期的廬隱被母親和哥哥的作為激起了一腔憤懣,於是給母親寫了一封信:「我情願嫁給他,將來命運如何,我都願承受。」母親深知廬隱倔強的性格,只好答應,她簽了字,接受母親的條件:大學畢業後才能舉行婚禮。大學期間,受「五四」時代新思潮的影響,廬隱廢寢忘食地東奔西跑,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她發現同她訂婚的表親林鴻俊思想平庸,同她想的不一樣,走的道路不一樣,擔心婚後的平凡生活將毀了她的一生,廬隱主動提出要求,解除了婚約。

1923年夏與有夫人的郭夢良南下在上海一品香旅社舉行了婚禮。婚後廬隱發現她理想的婚姻生活和婚後的生活實際完全相反。在不佳的情緒和家庭瑣事中沉浮了半年之後,廬隱又繼續努力她的著作生涯,寫出了《勝利以後》、《父親》、《秦教授的失敗》等短篇小說。

廬隱與丈夫李唯建

1925年7月,她出版了第一個短篇小說集《海濱故人》。

1925年,郭夢良因腸胃病一病而逝。廬隱孩子,送郭夢良的靈柩回鄉安葬。她在郭家居住時無法忍受婆婆的惡毒,廬隱便帶着孩子從福建漂泊到了上海。在福州,她寫了《寄天涯一孤鴻》,《秋風秋雨》和《靈海潮汐》等短篇和散文。

1928年,廬隱認識了比她小九歲的清華大學的學生——一位樂天派的青年詩人李唯建

1930年秋,兩人結婚。他們東渡日本,寄居在東京郊外。《東京小品》便是她旅居日本所寫的小品文,原擬二十題,但只寫了十一篇,都在《婦女雜誌》上發表過。 後回到杭州,寄居西子湖畔。那半年,她寫了一部十萬字的長篇《象牙戒指》短篇集《玫瑰的刺》。

1931年夏天,離開杭州到上海,由劉大傑介紹,廬隱進工部局女子中學,又開始了口耕生活。她一面教書,一面寫文章,在《申江日報·海潮》、《女聲》、《時代畫報》、《前途雜誌》和《現代雜誌》上發表了一系列作品,先後創作了中篇小說《地上的樂園》和《火焰》。

廬隱不幸離世

1934年5月,廬隱因難產手術,開刀後流血不止,高燒不退,遂於13日11點20分逝世於上海大華醫院十四號病室,年僅三十六歲。

廬隱一生清貧,度日艱難,沒有任何財產,只有幾部比生命還寶貴的作品。為了慰藉廬隱的在天之靈,李唯建將她的全部作品放進棺內,讓她畢生心血的結晶永世伴着她。

家庭成員

第一任丈夫:郭夢良,(1898~1925年) 名郭弼藩,閩侯縣郭宅鄉(今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郭宅村)人。

第二任丈夫:李唯建.(1907~1981年)四川成都人,原名惟健,筆名四郎,詩人,翻譯家。

大女兒(與郭夢良之女):郭薇萱

小女兒(與李唯建之女):李瀛仙

主要作品

作品年代作品備註1920年第一篇短篇小說《一個著作家》第一次以廬隱的筆名撰寫1922年短篇小說《或人的悲哀》等,中篇小說《海濱故人》《海濱故人》是廬隱的代表作1925年 第一部小說集《海濱故人》出版其中《或人的悲哀》被譯成德文連載  1927年  結集出版《靈海潮汐》和《曼麗》兩書   1929年  中篇小說《歸雁》,散文《夜的奇蹟》等 發表在廬隱與北京大學於賡虞教授合編的《華嚴半月刊》上1930年11篇《東京小品》及長篇小說《象牙戒指》  1931年中篇小說《女人的心》,《地上的樂園》  1932-1934年創作長篇小說《火焰》,之後以雜文為武器,,創作了《監守自盜》,《代三百萬災民請命》,《花瓶時代》,《男人和女人》,《今後婦女的出路》等進步文章《火焰》謳歌了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的十九路軍,批評國民黨政府堅持內戰,對外妥協的政策。1934年之後  去世後,出版的著作有《廬隱自傳》,《火焰》,《東京小品》及後人編纂的各類選集及其翻譯的《格列佛遊記》

作品風格

總體風格

在藝術風格上,廬隱是頗具個性的。廬隱的抒情風格,清淺直切,又不失雋麗瀟灑,纏綿悱惻與慷慨悲歌間有,筆鋒常帶感情;廬隱的小說基調,深受中國古典言情小說和婉約派詩詞影響,風格感傷,基調悲戚,可與同時期的郁達夫媲美;她的作品帶有濃厚的自敘色彩,大多數採用日記或書信或講故事的形式,這在「五四」小說家中可謂首屈一指;她的語言流利、自然、真切,纖細而不失酣暢;她小說的結構趨向散文,在缺少約束的行文中浸透着濃郁的感情,細膩蘊藉,沉哀入骨,前期作品結構鬆散,詞藻華麗,後期有長足的進步。

前期風格

廬隱受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影響,作品表現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提倡人道主義的"善"和"同情"。前期主要以「社會問題小說」為主,這一時期代表作品:《兩個小學生》、《一個著作家》、《一封信》、《靈魂可以賣麼?》等

《一個著作家》寫金錢勢力下知識青年的愛情悲劇。《兩個小學生》寫北京某公立小學的兩個學生參加請願,結果,請願隊伍遭到軍警鎮壓。《一封信》寫農村高利貸盤剝,農民賣女償債,被虐待致死。而《靈魂可以賣嗎?》通過15歲進廠的紗廠女工荷姑的自述,揭示了人成為機器的附庸這樣的現象。"當早晨工廠動工鐘響的時候,工人便都象機器開了鎖,一直不止的工作,等到工廠停工鐘響了,他們也象機器上了鎖,不再轉動了!他們的面色,是黧黑里隱着青黃,眼光都是木強的"。

後期風格

五四運動後真正顯出廬隱創作的個性:用哀傷的筆調敘寫"五四"一代青年複雜的感情世界, 《廬隱散文集》 尤其表現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愛情幸福最後卻只能嘗到苦果的實際情景。這一時期作品主要以「心理問題」小說為主,代表作為1921年後廬隱以自己和自己朋友的生活為藍本,寫出短篇《或人的悲哀》、《麗石的日記》以及中篇《海濱故人》等。 獨特的女性形象系列-知識女性的人生困惑和人生悲劇。受過高等教育,經歷過舊時代的磨難和新時代的洗禮,能詩善詞,琴棋書畫、善良美麗又多愁善感,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化意味(塵夢、沁珠、鷺沙),走過了"五四"高潮時期對人生的美好憧憬,對愛情的渴望,幾年後的人生很不如意。生活、家庭、愛情乏味。作者苦苦探索女性的人生道路--《何處是歸程?》答案是沒有歸程--痛苦與虛無。身為女人,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女性的人生是悲劇性的。

藝術特性

廬隱的抒情性敘述不事雕飾,激切直露,同時也嫌單調,少含蓄。嘆句的大量運用增強了敘事的情感容量,相對削弱了小說語言的雕塑功能。她喜穿插日記、書信,重視哀切動人的環境氣氛烘托,甚於對人物性格的刻鏤,結構上往往失於散漫拖沓。她的作品離開了產生的歷史環境,就失去了一部分光彩。廬隱比任何別人都更具有"五四"性質,她的小說是純"五四"式的。

人物評價

廬隱總評 廬隱是一位感傷的悲觀主義者。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沒有擺脫悲哀的色調。她追求人生的意義,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覺得人生「比作夢還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幾乎苦苦掙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裡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擾,不得解脫,把悲哀看作是偉大的聖者。

廬隱名家點評

「雖然這幾篇(指《海濱故人》集內前七個短篇--編者按)在思想上和技術上都還幼稚,但『五·四』時期的女作家能夠注目在革命性的社會題材的,不能不推廬隱是第一人。」(茅盾:《論廬隱》)

「我平生最瞧不起鋒芒外露或浮而不實的人,對於廬隱不僅不討厭,竟反十分喜歡。這中間有兩種原因:一則佩服她敏捷的天才。二則廬隱外表雖然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甚或驕傲得難以教人親近,其實是一個胸無城府、光明磊落的人。」(蘇雪林:《關於廬隱的回憶》) 「在那群老同學中,她是比較最能接受新思想的;在別人對於新詩小說的創作還在遲疑猶豫的時候,她的作品已在報紙上發表了。她那微近男性的談吐,她那時似傲慢的舉措,她那對於愛的熱烈追求,這些使她的老友對她常有微詞的地方都可以顯示她是有個性的,有使她不落於庸俗的個性。」(馮沅君:《憶廬隱》) 「人生是時時在追求掙扎中,雖明知是幻想虛影,然終於不能不前去追求;明知是深淵懸崖,然終於不能不勉強掙扎;你我是這樣,許多眾生也是這樣,然而誰也不能逃此羅網以自救拔。」(石評梅:《給廬隱》) 「廬隱的天真,使你疑心『時光』不一定會在每一個人心上走過;喝酒是她愛的,寫文章是她愛的,打麻雀是她愛的,唯建是她愛的。」(邵洵美:《廬隱的故事》) 「廬隱就是這麼一個很痛快的人,高興起來,就哈哈大笑;煩悶的時候,就痛飲幾杯;傷心的時候就大哭一場,看不順眼的事情,就破口大罵,毫不顧到什麼環境不環境。」(謝冰瑩:《黃廬隱》) 「廬隱既是一個受時代虐待的女性,她又是一個叛逆時代的女性。」(陸晶清:《淺談廬隱及其作品》) 而廬隱自己則說:「我想遊戲人間,反被人間遊戲了我!」「我就是喜歡玩火,我願讓火把我燒成灰燼。」

廬隱後世紀念

2011年2月15日,

廬隱紀念堂

廬隱離世76年之後,在她的家鄉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鎮嶺東村,村民們自發為其修建了紀念堂,以此來告慰先人。位於嶺東村南部一座始建於明代的老宅就是廬隱的故居,廬隱生在這裡,這裡也是落成的廬隱紀念堂 window.rsInsertData = window['rsInsertData'] || []; var rsdataList = {"foot":[{"fentryTableId":41630,"fentryTableName":"\u56db\u5927\u624d\u5973","fentryTableType":1,"entryId":2703314,"templateId":0,"entryTitle":"\u56db\u5927\u624d\u5973","isManual":0,"isExpand":1}],"top":[]};

if (rsdataList.top || rsdataList.foot) {rsInsertData.push([9074, rsdataList]);}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