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年味從「臘八」開始(周傳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年味從「臘八」開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年味從「臘八」開始》中國當代作家周傳利的散文。

作品欣賞

年味從「臘八」開始

年,顧名思義,就是炊煙捲着美酒的香。這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臘八節後已經是年的開始......

說起臘八節。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按佛教記載,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遂發現苦行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牧女呈獻乳糜,食後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於此日舉行法會,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臘八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的臘祭的習俗,節期在臘月,具體日期並不固定,該臘祭習俗被後人視作「臘八節」的來源之一。據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郊特牲》輯錄,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因「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不過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在我的家鄉,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年味濃濃的歡歌,就開始了慶祝昔日的收穫,五穀在炊煙里變換着驕傲,黑陶罐里泛着紫紅的香甜,鍋與碗盛的都是歲月的沉澱。一絲一縷的飄逸,是一年風雨的成長,一口一嘴的濃淡,是一年辛勤勞作的場面,數九天的開心從頭樂到年關。白的米紅的棗,融合的恰到好處,那碗臘八粥里的飄香載滿了回憶,那一縷臘月的暖陽,映紅了粥湯的笑臉。

我記得那是周末的日子,早晨臨出門時,我特意對妻子說今天「臘八」,應該熬些臘八粥給女兒喝,可她嗑着瓜子的嘴撇了撇,不屑地說:今天是「臘八」可又咋了,我就不會熬臘八粥,而且女兒也不怎麼愛吃這東西。

聽到妻子這麼說,我本想再說點什麼,但最終還是閉上嘴把想說的話咽進了肚子。我苦笑着搖了搖頭,穿好鞋和厚重的外套,隨即慢吞吞地走出了家門。

我剛出門,天陰着臉、霧霾很厚,我被撲面而來的寒氣團團包圍住了,寒冷,便拚命地鑽進棉衣的後領,鑽進光光的脖子,冰冰涼涼的。

這剛好是一場雪下的時間並不長,公園的枯葉草叢間,還能隱隱約約的看到一些雪來過的痕跡。

這雪來了,年,也就不遠了。

今年臘八節的當天雖然下着雪,但城裡的街道上,我看到大家都會忙着備年貨,或許最後會先選擇特別欲去花市逛逛。說句實在話,那就是有點像流浪貓咪湊個熱鬧聞下魚腥味。

我也擠來擠去,不外乎每每竄客,卻偶遇了很多很多盛開花兒,如此……已經開始幻想、模梭子蟹

就在這時,我聽到站在身邊有一位疑惑不解地問:「先生,這叫什麼花?」

看上去就是剛出道的毛頭小伙子。

「花是紅的,葉子是綠的都叫過年花!」

我回頭也禮貌的微笑着,只是沒加思索地認真回答。

我回答完毛頭小伙子的話,繼續在大街上轉游着,雪還在不停地下着,街面比平時人多,我有些感慨!這日子過得就是快呀!這轉眼之間就到了「臘八」節了!

小時候,對雪的記憶,又熟悉的出現在我的腦海里:記憶刻進骨子裡。我用血,一生餵養的雪花,開在愛的枝頭,沉睡的山川,被壓彎脊樑,就連藏在江河中的影子,也擺出從容的姿態。

今年的臘八節,天空飄飄灑灑着雪花,寧靜而舒緩,幾朵落在樹腰上的雪花,傾聽,留在枝頭的兩隻麻雀,在竊竊私語着。我在想,麻雀一定在讚美瓊花盛裊,一地白,冰封的世界,人們吮吸着清新的春香。此刻,雪花雖膽怯,卻帶走了人間的醜惡與黑暗。

今年的臘八節,一場大雪過後,銀素妝裹的南山,家家戶戶的院子廚房裡,裊裊升起的炊煙,柴火燃燒時特有的草木香味……

突然間我覺得心裡一熱,一股暖流洋溢着全身,隨即鼻子卻又酸酸的。

是啊,像女兒一樣的,他們這代人也許從小就沒生活在農村,他們對白露、小雪、小寒、大雪、大寒、臘八這些節氣還有幾個知曉的呢?

現在的年輕人除了情人節、愚人節、萬聖節、聖誕節等等洋節日外,大概只能是知道元旦、春節、五一、十一國慶節了。

以前農人銘記節氣是為了掌握莊稼的種收時間,而現在撇開城裡人不說,單說農村人,也沒幾個能夠熟識二十四節氣了,因為他們已經不為吃飽肚子而發愁,也就不太關心和在意地里的莊莊稼收成了。

在那個年代,農家人在地里頂着日頭刨上一年,還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所以節氣對他們來說,如今也是同樣的陌生。

就自己而言,也僅僅只是從手機提示里知道:

「哦,今天立秋了!」

「哦,明天立冬!」

「哦,後天立春了!」

自己真正知道的也只是冬至要吃餃子、臘八要喝臘八粥,僅此而已。

小時候的村莊,從臘月初八開始,能有一整頭豬過年的人家並不多。割草、煮食,一家人輪換着照管,辛辛苦苦一年,餵大了,養肥了,卻不得不賣掉換錢。每遇晴日,各家各戶的房前,一串串臘肉陽光中閃動着誘人的光澤,空氣中瀰漫着煙熏的臘香,人們對年的憧憬,也就在孩子們的喋喋不休中不由自主地鋪散開來……

不管怎麼說,每年臘八節過後,一種味道伴着春風飄來,遊子的心裡,瞬間冒出來,卻化不開的是,一種濃濃的鄉愁,像勾魂的引子,臘八粥不管飛多遠,吃一碗就會想起,老家那條彎彎曲曲路。

不管怎麼說,每到這個時候,村莊院落,遊子回家團聚,落寞已久的鄉村,重新燃起了火熱的生機,炊煙勾着舌尖上的味道,涌動着春潮,卷着美酒的香,佳肴、水餃、美酒、祝福與願望充盈滿院角角落落。濃烈的年味向遠方飄散開來......

不管怎麼說,我的家鄉最明顯的是,一到農曆的臘月初八,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年的腳步聲也就越來越近了,縣城的大街小巷越來越熱鬧了,鄉村的家家戶戶也開始喜慶熱鬧起來。

今年的臘八節,我漫步在家鄉的縣城裡,感受家鄉人的年味,品享家鄉人過年的快樂,觀賞人們購置年貨,觀賞人們趕集和聲音響亮的叫賣各種各樣的食品和蔬菜、觀賞人們吆活着賣年貨和購置年貨,陶醉在家鄉的年味里。

我的家鄉在漢江邊上,有江南和江北之分。

要說年味從「臘八」開始。臘月二十三那天,正好又是周末的日子,我一大早先在縣城大街上去體會着年味,街道兩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農副產品,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肉食、人們的叫賣聲彼此起伏、人流熙熙攘攘、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忙碌着選買年貨,年輕人則選買着一幅幅對聯和火紅火紅的大燈籠呢。

我站在縣城掛着對聯和掛着燈籠的路邊,觀看購買對聯和燈籠的人們。有一個中年人正在寫對聯,他的妻子站在他傍邊吆活說:「來來來,看看你兔年的吉祥和時運,看看我的夫君給你寫吉祥如意!」要對聯的人則站在跟前立即說內容,寫對聯的中年人則鋪開紅紙、揮筆蘸墨寫起來。

觀看的人則邊觀賞邊稱讚。這副對聯上聯:抱金虎財源滾滾,下聯:迎玉兔好運連連,橫批:鴻運當頭。這對聯寫的恢宏大氣、字字燙金,耐看美觀,買的人笑着付錢。再看一對老年人要對聯,老者說:「哎呦,你給我寫副橫批:吉星高照、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吧!」寫對聯的中年人應聲說:「好咧!」說着揮筆而就。我繼續往前漫步,在年味里散步,在年味里拍照。

要說年味從「臘八」開始。臘月二十五那天,單位安排輪流買年貨。我又一次從江南乘車進城,在城裡觀賞年味,在城裡拍攝家鄉的年味。城裡的年味更濃,各種蔬菜、各種食品、各種年貨琳琅滿目,人來人往、歡聲笑語不斷。

我漫步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我停足在繁華似錦商場超市、我溜達在人頭攢動的市場,我聆聽人們的叫賣聲,也觀賞人們的討價還價聲,我在人們的喜慶說笑里感受年味、我在人們的購買年貨聲中體會着兔年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我在人們喜迎新春的笑臉上感受着家鄉人兔年迎喜迎春迎富貴,感受着家鄉人兔年臘月接財接福接平安,也享受着家鄉人兔年的吉祥如意。我在歡喜着往城裡的對聯廣場去,我在歡喜里傾聽着家鄉人過年的歌唱。

就這樣,我深切地感受到,無論是江南還是江北,濃濃的年味從臘月初八開始。 [1]

作者簡介

周傳利,陝西石泉縣人。《我愛你祖國》榮獲全國文學大賽金獎,其他作品散見國內外數百家媒體報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