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民教育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平民教育運動,中國五四運動時期的新教育思潮和實踐活動。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由提出「平民政治」、「平民文學」口號,逐步形成平民教育的思潮和平民教育運動。為一部分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發起。試圖通過提高平民,主要是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其他市民的文化知識水平,來消滅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後來運動發生分化。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逐步以工人群眾為主要對象,創辦工人夜校和勞動補習學校,出版刊物,進行馬克思主義[1]宣傳和文化知識教育,引導和組織工人群眾參加革命鬥爭。其代表是以鄧中夏為首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它「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

運動起源

平民教育運動,是五四時期,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為探尋改造中國道路而開展的運動。他們認為,中國的腐敗落後是因為教育[2]落後造成的,要拯救中國必須首先改良和革新教育,而改良教育的方向就是使全體人民都受到民主與科學的薰陶,尤其要使目不識丁的工農群眾受到教育。

平民教育的真實精神就是求得社會中各分子的真正平等和真正自由,這是改造新世界的第一步。為此,很多青年知識分子發表鼓吹平民教育的文章,成立研究和從事平民教育的社團,在各地開辦業餘學校,為工人農民補習文化。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平民教育社和北京大學的平民教育講演團等,就是當時宣傳、研究與實行平民教育的著名團體。

但是,隨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鼓吹平民教育運動的人開始分化。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青年知識分子發展了平民教育的積極方面,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提高工人農民的覺悟和文化水平,同時對平民教育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指出了教育救國論的錯誤之處。而另一部 分人也對自己過去極力鼓吹、宣傳和渴望實行的平民教育逐漸喪失信心,日益趨向於對資本主義教育的嚮往。總之,二者都背離了平民教育的初衷,這一運動遂流於破滅。

「五四」 運動前後,一些愛國進步的知識分子在「擁護民主」的口號指引下,通過開辦平 民學校,開展爭取人民教育權利的進步運動。參加的人有信仰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而以信仰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所作貢獻較大。

毛澤東等於1917年11月,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辦的工人夜校,是當時萌芽中的全國平民教育事業的前驅。李大釗於1919年 2月,在北京《晨報》發表的《勞動與教育問題》,大力呼籲多設勞工補助教育機關,使一般勞作的人也有均等機會去讀書,去看報,去補習技能和修養精神。同年 3月,鄧中夏等發起組織「平民教育講演團」,通過「以學就人」的露天講演和刊發出版物等形式,在城市、鄉村和工廠開展平民教育活動,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自覺心」。這一活動持續4年之久,是「五四」運動前後平民教育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

運動開展

1920年,各地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共產主義小組以及社會主義青年團陸續成立後,配合工人運動的開展,採取辦報刊、辦勞動補習學校和工人俱樂部的形式,使平民教育運動得到進一步發 展。

當時所辦的工人報刊,以1920年 8月創刊的上海《勞動界》、同年10月創刊的廣州《勞動者》和同年11月創刊的北京《勞動音》等周刊所起教育作用最大。

以《勞動界》為例,它用樸素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講明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價值的真理,揭露勞資對立,指出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和它尋求解放所須遵循的正確途徑。這對工人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的宣傳,啟發階級覺悟,教育工人群眾組織起來爭取自由和解放,配合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都作出了很大貢獻。

勞動補習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運用平民教育武器開展馬克思主義革命教育和文化補習教育的一種組織形式。鄧中夏負責籌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劉少奇等負責籌辦的滬西小沙渡勞動補習學校,都對工人群眾開展了文化補習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工人組織工作,這些學校同毛澤東等辦的工人夜校一起,大力發展了以「無產階級的平民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平民教育。

運動發展

一 些持教育救國論的知識分子 ,也參加了平民教育運動。全國教育會聯合會1916年10月作出「注意貧民 教育案」的決議,1919年10月又作出「失學人民補習教育辦法」的決議。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也在1919年10月和12月,分別發刊《平民教育》周刊和《少年社會》,宣傳平民教育。1923年6月,陶行知、朱其慧等發起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 ,8月在北京清華學校召開第一次全國平民教育大會,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此後全國20個省區組成平民教育促進會,辦起平民學校、平民讀書處和平民問字處,還編印《平民千字課》等平民學校讀本,促進平民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豆丁網,2013-01-28
  2. 教育概念及內容分析,學術雜誌網,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