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氏盜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氏盜龍屬
圖片來自cnfossil

布氏盜龍屬名Buriolestes)是一早期蜥腳形亞目恐龍,來自三疊紀晚期巴西南部巴拉那盆地的聖塔瑪莉亞組。

屬下包含單一物種:模式種舒氏布氏盜龍Buriolestes schultzi)於2016年命名。

正模標本恐龍形態類兔蜥科的躍蜥屬一同被發現。

發現及命名

正模標本ULBRA-PVT280於2009年在巴西聖若昂-杜波萊西尼的布黎奧爾山溝發現。這些岩石屬於聖塔瑪莉亞組的一部分,地質年代為卡尼階。標本由單一骨骼組成,保存了部分頭骨、脊椎、左前肢、左後肢。同時還有另一副較小的骨骼,可能代表著少年個體或別的分類單元。兩個躍蜥個體也保存於附近。

更多遺骸於2015年發現、2018年發表。這些包含一具幾乎完整的骨骼,編號CAPPA/UFSM 0035標本保存了一個完整的頭骨以及除了尾椎外的大部分骨骼。來自布黎奧爾地點的其他恐龍骨骼可能也屬於布氏盜龍,但它們的分類仍未定;包含一個股骨(ULBRA-PVT289)、一個個體的臀部和後肢部分(ULBRA-PVT056)、以及一個單獨的樞椎(CAPPA/UFSM 0179)。這些發現使布氏盜龍成為已知最完整的三疊紀恐龍之一,與始盜龍黑瑞拉龍腔骨龍並列。[1]

2016年,正模標本被敘述並命名為新屬新種舒氏布氏盜龍Buriolestes schultzi);屬名以布氏家族為名,加上希臘文字尾-lestes(盜賊);種名紀念古生物學家希瑟·舒茨(Cezar Schultz)。保存良好的額外標本於2018年被敘述,而CAPPA/UFSM 0035標本的腦殼於2020年被更詳盡的描述。[2]

敘述

雖然布氏盜龍在外表上類似掠食性獸腳亞目恐龍,下頜帶有細鋸齒並略微彎曲的牙齒,非常適合肉食性,但牠其實是植食性蜥腳形亞目的原始物種,最終將演化至體型巨大的蜥腳下目。布氏盜龍所擁有的典型蜥腳形亞目特徵包括下頜尖端向下彎曲以及肱骨上的長三角肌嵴,但缺乏蜥腳形亞目普遍的小頭和加大的鼻孔。脛骨末端內向後突出,這是牠的自衍徵

以布氏盜龍來看,其恥骨軸筆直,而後期蜥腳類演化成擴張的裙帶狀、獸腳類則構成靴狀、所有鳥臀目反轉並與坐骨平行。其他將布氏盜龍與其他蜥腳形類區別開來的特徵有:髂骨前部擴張(髖臼前突)很高;恥骨外緣傾斜;股骨大轉子構成一個骨幹;第五趾的蹠骨很長。

參考文獻

  1. Müller, Rodrigo T.; Langer, Max C.; Bronzati, Mario; Pacheco, Cristian P.; Cabreira, Sérgio F.; Dias-Da-Silva, Sérgio. Early evolution of sauropodomorphs: anatom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 remarkably well-preserve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southern Brazil.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5 May 2018, 184 (4): 1187–1248. doi:10.1093/zoolinnean/zly009 (英語). 
  2. Müller, Rodrigo T.; Ferreira, José D.; Pretto, Flávio A.; Bronzati, Mario; Kerber, Leonardo. The endocranial anatomy of Buriolestes schultzi (Dinosauria: Saurischi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brain tissues in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Journal of Anatomy. 2 November 2020. ISSN 1469-7580. doi:10.1111/joa.13350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