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西達摩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西達摩鯊

學名  Isistius brasiliensis

命名者 Quoy & Gaimard, 1824

英文名 Cookie cutter shark

別名  Inistius brasiliensis、

    雪茄鮫、沙魚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39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角鯊 Squaliformes

  鎧鯊 Dalatiidae

  達摩鯊 Isistius

巴西達摩鯊,體正圓柱形,細長;頭稍寬扁,頭長稍小於吻端到尾鰭起點長的1/4;吻頗短,厚而肉質,眼前吻長約等於眼徑;眼卵圓形,後端尖,眼徑約為口前吻長的1/2;鼻孔小,約為眼徑的1/3,甚近吻端,斜位,前鼻瓣小,三角形突出;噴水孔位頭背面,卵圓形,孔徑為眼徑的1/2,位於眼睛後上方;口裂橫平,上唇發達,口角具翼狀厚唇褶,下顎後方無下唇褶;口角外側具一頗長之斜行深溝;齒上下顎不同形;上顎有一較小而直立的正中齒,每側約15-16齒,稍外斜;下顎齒大而直立,正中齒與兩側齒等大,每側12-15齒,基底長方形,兩側互相重疊,齒冠呈側扁三角形,齒緣光滑;上顎齒3-4行在使用,下顎齒一行在使用;鰓裂較小,位於體側中央。[1]

鰭及顏色

盾鱗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鱗間稍有縫隙。背鰭兩枚,無棘,後位而頗小;第一背鰭上角廣圓,後角尖,其長約等於基底長,基底末端與腹鰭起點相對或稍後;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同形,但基底稍長,面積亦稍大,其起點約在腹鰭後角上方;兩背鰭間距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的兩倍,第二背鰭基底末端到尾鰭起點距離超過第二背鰭基底長的兩倍;兩背鰭的高度幾乎相同;尾鰭近乎正形尾;上葉發達,具缺刻,後緣截形;腹鰭大於兩背鰭;胸鰭,長大於寬,胸鰭長約為頭長的2/5,外角和內角鈍圓。

體背暗褐色,腹部淺色。胸鰭前方鰓裂處有一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鰭褐色,胸鰭、背鰭和腹鰭後緣具淡白色邊緣,尾鰭上下葉呈暗褐色。身體腹部有發光器官,能發綠光。[2]

棲地環境及深度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棲息深度0 - 3500公尺

深海小型鯊,夜晚常到水體上層,晝夜垂直洄游,常在水深85~3500公尺處。最長約50公分,雄成鯊31-39公分,雌成鯊長38-50公分。可營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魚或鯨豚身上,用剃刀狀下顎齒咬破皮膚和肉;亦捕食甲殼類及烏賊等軟體動物。[3]

分佈

西大西洋巴哈馬巴西南部。東大西洋:佛得角幾內亞塞拉利昂安哥拉南部和南非,包括揚升島印度太平洋:毛里求斯新幾內亞豪勳爵島新西蘭(Ref。26346),北至日本,東至夏威夷群島。東太平洋復活節島(Ref。9068)和加拉帕戈斯群島台灣分布北部。[4]

繁殖

大概是卵生的;在卵巢中發現了6或7個大卵(參考文獻247)。具有擁抱的獨特配對(參考205)。胎生,無卵黃囊胎盤,每窩幼體6-12歲。雄魚成熟約36厘米,最大長度為42厘米。雌性成熟時長39厘米,最大長度為56厘米。出生時的大小未知。(參考號48844)。

保育

數據不足(DD) ;評估日期: 2008年12月1日

參考文獻

  1. 巴西達摩鯊,fishdb.sinica.edu.tw
  2. 巴西達摩鯊,fishdb.sinica.edu.tw
  3. 巴西達摩鯊,fishdb.sinica.edu.tw
  4. Isistius brasiliensis,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