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西博物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西博物院(英語: Shanxi Museum ),位於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汾河西畔,是全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也是中國國內為數不多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之一。

歷史沿革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是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1953年改稱山西省博物館。新館於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正式定名山西博物院[1]

展廳概況

博物院建築群占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由主館與四角輔樓組成。主館造型如斗似鼎,詮釋了中國古代對建築「如鳥斯革,如翬斯飛」 的審美取向;輔樓分別為臨時展廳、多功能報告廳、文研樓和行政樓。

收藏和陳列

山西博物院薈萃了全省的文物精華,珍貴藏品約40萬件。其中頗具特色包括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及三晉文物、北朝石刻造像、明清晉商文物等。附屬圖書館占地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藏書16萬餘冊,古籍11萬餘冊,包括善本888函、5043冊。

歷史沿革

民國八年(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成立。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更名為山西公立圖書館。原館面積擴至9萬平方米。博物館成為圖書館的附設機構,館員13人,藏書也增至13萬餘冊。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山西公立圖書館遵照省府頒發的《山西省民眾教育館組織規程》,山西公立圖書館原址及所有圖書物品,籌備開辦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太原淪陷。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隨之淪落日軍手中,日軍接管省立民眾教育館後,將其更名為太原圖書館,附設於「山西文化保護會」,由日軍山岡部隊管理。之後又先後易手日軍舞兵團和山西陸軍特務機關代管。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2月,由山西陸軍特務機關移交偽山西省署。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更名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館。日軍從全省各地掠奪書籍、文物等以充館藏,並且將一些珍貴文物、書籍運至日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閻錫山委任王仲元為接收委員,恢復省立民眾教育館館名。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閻錫山將兵工廠設於民眾教育館館址文廟,博物館工作被迫中斷。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省立民眾教育館由人民解放軍太原軍事委員會文教接管組接管,更名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下設博物部。

1953年9月,山西圖書博物館與太原文物館合併,更名為山西省博物館,人員編制增至70餘人。

1956年,山西省博物館按照地誌博物館模式陸續完成自然之部、歷史之部和社會主義建設之部的基本陳列,並對公眾開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博物館陳列和藏品被列為「封資修」或「四舊」受到批判,博物館事業遭到破壞。

1971年11月,博物館開始逐步恢復業務工作。

1992年,山西省委和省政府,決定籌建一座現代化新館。

1997年,山西博物館新館項目批准立項。

2001年,山西博物館新館奠基。

2004年,新館建成,定名為山西博物院。8月,陳列設計工程啟動。

2005年1月8日,「晉魂」陳列在新落成的館址舉行預展,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9月26日,基本陳列「晉魂」正式向公眾開放[2]

建築布局

山西博物院占地面積1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1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0平方米。總平面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軸線對稱的構圖手法,東西軸線為主軸線,南北軸線為次軸線。4層高的主館位於主次軸線的交會處,形成對稱的格局。4座角樓襯托着主館。主館4層方正規矩,逐層向外斜挑,體現了古人「如鳥斯革,如羽暈斯飛」的審美取向。主館的主題形象,被賦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徵豐收喜悅,「鼎」象徵安定吉祥。

外部空間設計採用傳統的院落組合手法,生成「太極中央,四面八方」之勢,融天、地、人、時空於一體,利用水池、疊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觀設計創造文化氛圍,中央大廳仿自應縣木塔。

視頻

山西博物院 相關視頻

山西博物院「晉魂」宣傳片
走進山西博物院 感受三晉文明之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