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葉越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葉越橘學名Vaccinium parvifolium)是杜鵑花科[1](Ericaceae)越橘屬[2](Vaccinium)的一種植物,原產於北美洲太平洋西北地區,多生產於阿拉斯加東南部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南至華盛頓俄勒岡加利福尼亞中部,生長在海平面至海拔1,820米的地區。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株高至4米,新枝鮮綠色,截面具棱,葉全緣,卵形至長橢圓形,長9-30毫米,寬4-16毫米;花黃白色至粉白色,鐘形,長4-5毫米。果實為紅色球形漿果,直徑6-10毫米,可食。

應用及功效

原住民發現植株和其果實非常有用,全年中將這種鮮紅色的酸果廣泛地用作食材。鮮果可大量食用,或者是作魚餌,因為果實與鮭魚卵較為相似。他們也會將果實幹燥以備將來使用。乾果可以烹製後製成果醬,或是在冬季的宴會上與鮭魚卵和油混合食用。莖皮可用作冷藥,因為其中含有具藥效的奎寧酸。葉可用來泡茶或捲菸。樹枝可用來製作掃帚, 細枝條可將美洲臭菘Lysichiton americanus)的葉子捆綁以製成筐。

栽培方法

小葉越橘與其他北美洲西部出產的越橘屬紅果物種目前都沒有規模化出產,不過目前已經有人致力於此。[3]小葉越橘喜pH值4.5-6的酸性土壤,怕傷根。[4]小葉越橘可製成優質的果醬,或者是干制食用或泡茶。[4]

參考文獻

  1. 杜鵑花科的特徵,認識植物網
  2. 越橘屬-數位典藏與學習(5890476),典藏台灣
  3. Information on Huckleberry Plants. Northwest Berry & Grape Information Network. [2008-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8). 
  4. 4.0 4.1 Vaccinium parvifolium. Plants for a Future.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