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黃岩洞陳列館,位於河兒口鎮河兒口管理區獅子岩西南山麓。是一座屹立於岩溶谷地之中的三疊紀石灰岩孤峰,洞穴前為坡地,背後山嶽亘橫,峰叢起伏。洞口向西南,相對高為15米,洞內可分上下兩層,洞廳的西、南面各有支洞。黃岩洞陳列館位於封開縣河兒口鎮獅子山腳,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仿半坡遺址設計,造型別具一格,頗有特色。198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布局

黃岩洞陳列館位於封開縣河兒口鎮獅子山腳,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仿半坡遺址設計,造型別具一格,頗有特色。主要由陳列館和黃岩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組成。館內除展出上述出土文物外,還有在附近的垌中岩出土的距今14萬8千年(比曲江"馬壩人"還早2萬年)的古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在封開境內其它地方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至近代的化石、石器、陶器、鐵器和青銅器[1]等文物數千件,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黃岩洞陳列館,是封開縣一個比較齊全的出土文物陳列館,又是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粵西工作站,是了解、研究封開乃至華南地區歷史的理想場所。

館舍歷史

1961年8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對粵西地區岩溶洞穴進行考察,發現了黃岩洞遺址。在洞廳出土了80多件打制石器和一件刃部經磨製的殘石器;1964年4月,廣東省博物館會同封開文化館,再次對黃岩洞進行複查和發掘,在洞口右側的灰裼色堆積中發掘出兩個人類顱骨化石[2],以碳十四測定距今年齡為11930±200年。並在洞廳的黃裼色堆積中獲得一批打制石器;1978年7月,廣東省岩溶洞穴考察隊及肇慶地區岩溶洞穴考古訓練班學員又對黃岩洞洞進行發掘,在洞口和洞廳堆積中出土一批石器;1989年冬至1990年春,廣東省博物館和封開縣博物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聯合對黃岩洞遺址進行較大面積的清理,獲得了大批打制石器及哺乳類動物牙齒化石;在洞廳還清理出新石器時代墓葬一座,發現有人骨、陶器、陶片。填土中還出土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和磨製石器。

館內結構

發掘資料表明,洞內主要有四類堆積:

⒈棕黃色亞粘土堆積。位於上層廊道右側岩壁局部地方和下層洞廳至西支洞,其中以下層西支洞堆積最厚。堆積中含有大量動物化石,石化程度較深。動物種類主要有中國犀、華南巨貘、東方劍象、大熊貓洞穴亞種等,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

⒉黃裼色沙土堆積,膠結稍硬,堆積面積較大,分布於整個洞廳,東北角堆積略厚,為0.5-0.8米,堆積中有灰燼、炭屑,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現生種類動物牙齒、骨骼以及螺蜆等貝殼;

⒊灰裼色砂土堆積,膠結略鬆軟。位於洞口右側疊壓於黃色堆積之上,面積長1米,寬1.5米,厚0.20~0.80米,含炭屑、灰燼、燒土、燒骨、動物骨骼及大量螺、蚌殼,出土兩件人類顱骨;⒋淺灰色砂粘土堆積,膠結略鬆軟。位於上層廊道右側。堆積面積較小,含螺蚌殼及炭屑,發現一件石英石片石器。

黃岩洞遺址發現打制石器一千多件,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錘、穿孔器等,大多數保留礫石自然面,製作粗糙,加工簡單,器物的刃部經加工十分陡直、刃角多在70°以上,大多數採用錘擊法,單面單向直接加工而成。屬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是代表中石器時代的嶺南地區石器工業。

黃岩洞化石動物群共有三十個種屬,屬華南地區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測定年代為距今13.6±0.9萬年,反映了當時亞熱帶的生態環境。嶺南地區以至華南地區,以封開黃岩洞、陽春獨仔遺址為代表的洞穴文化遺存,是研究距今一萬年左右以及更早階段這一區域文化面貌的珍貴資料。

旅遊信息

黃岩洞陳列館每天開館(大型節假日提前公告),市民遊客可憑個人身份證等有效證件進行登記後領取參觀票。為保護文物,每日進館參觀限額400人。

視頻

封開縣黃岩洞陳列館 相關視頻

封開縣博物館 黃岩洞陳列館4月14日起恢復開放
紅色記憶陳列館專題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