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實勝寺

圖片來自mafengwo

蓮花淨土實勝寺,簡稱實勝寺,又俗稱皇寺黃寺 ,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皇寺路206號,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

目錄

歷史

該寺始建於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秋,崇德三年八月初一竣工。該寺由皇太極敕建,以籠絡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的蒙古族,故該寺又稱「皇寺」。該寺是清朝滿洲正式興建的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也是清軍入關之前盛京(今瀋陽)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2]

實勝寺於崇德三年(1638年)落成時,皇太極曾親率內外諸王、貝勒、大臣以及留居盛京的朝鮮世子參加了落成典禮。皇太極主政時,每年正月上旬均來該寺禮佛。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該寺大修。以後該寺又多次修繕。歷代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多到該寺朝拜。比如清朝乾隆帝四次東巡,均必到該寺禮佛,並詠詩紀事,乾隆帝所作的《題實勝寺》詩曰:天聰建年後,蒙古曰觀來。是皆奉佛者,梵宇於是開。神道而設教,易語理最該。聖人豈外茲,所謀遠且恢。是寺名實勝,徵明德勝回。上下同努力,成功資眾財。

清朝時,盛京新上任的大小官員也要赴該寺禮佛受印。因該寺受到清朝皇帝重視,勤加修繕,故至今保存完好。

清朝時,實勝寺掌印喇嘛是清朝二品官。實勝寺的香火一直很興旺,尤其每年正月、四月的初八日至十五日,該寺舉行「跳布扎」以「驅除鬼邪」,喇嘛及信徒屆時雲集該寺。

1952年,國家撥款對該寺進行維修。1984年以來,翻修了大殿、瑪哈噶喇佛樓、經房,重建了山門、天王殿,新建了十間配房。其中,1985年,瀋陽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了山門、大殿、瑪哈噶喇佛樓。

實勝寺是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代,該寺住持為益西丹森。

建築

實勝寺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整個寺院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分為前後兩進院落。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兩側則有鐘樓、鼓樓、配殿、瑪哈噶喇佛樓、經堂、僧房等建築。實勝寺中現供奉有僧舍利八粒。此外,實勝寺內原來還藏有皇太極為該寺開光時所賜的腰刀一柄,以及努爾哈赤寶劍,現均藏於瀋陽故宮博物館

實勝寺內的《實勝寺碑》載,實勝寺原來有五楹大殿,裝塑三尊西方三聖像,左右排列着阿難迦葉無量壽佛蓮花生八大菩薩十八羅漢。東西廡各三楹,東廡藏如來一百零八龕托生畫像,以及諸品經卷;西廡供奉瑪哈噶喇。前天王殿三楹,外山門三楹,還有僧寮、禪室、鐘鼓音樂之類。

  • 牌樓:實勝寺前的東西大道上,原來有一對飛檐斗拱的木製牌樓,現已無存。
  • 山門:
  • 天王殿:三楹,歇山式。殿內兩側有四大天王彩繪造像。中間供奉彌勒佛,彌勒佛背後為韋馱
    • 鐘樓、鼓樓:山門內東、西兩側分別建有鐘樓、鼓樓。鐘樓內懸有一口千斤重的鐵鐘,過去鐘樓早晚敲鐘,「皇寺鳴鐘」成為盛京八景之一。鼓樓內放置一面大鼓,夜間擊鼓報時,聲音依更次而有別。
  • 大殿:大殿高十多米,建在青磚平台基礎之上。大殿周圍內廊有24根紅色的明柱。大殿面闊五楹,進深三楹。為飛檐斗拱歇山式木架結構,頂覆黃琉璃瓦綠剪邊。大殿正中供奉着六尺高的釋迦牟尼塑像。左右供奉阿難迦葉彌勒佛燃燈佛蓮花生無量壽佛;彌勒佛左側有宗喀巴塑像。下有八大金剛,上有十八羅漢。大殿內雕樑畫棟,兩根頂梁的柱上繪製有金龍盤柱,天棚是藏式風格藻井。天花板上有彩繪的極樂世界——佛城。大殿內還收藏有許多種經卷及樂器。
    • 碑亭:位於天王殿後的東、西兩側。右側石碑正面刻有滿文,背面刻有漢文。左側石碑正面刻有蒙古文,背面刻有藏文。兩碑合稱「四體文碑」。碑文記述了建寺經過及殿宇規模、供佛序列。
    • 瑪哈噶喇佛樓:位於大殿西南,兩層,飛檐斗拱歇山式木架結構。原來內藏瑪哈噶喇金佛,為皇太極征戰察哈爾部時獲得。該樓即為收藏此金佛而建,並由此得名。實勝寺內的石碑記載:「至大元寺主時,有喇嘛帕斯八用金鑄護法瑪哈噶喇,奉祀於五台山。後請移於沙漠。又有喇嘛夏兒巴忽禿兔,復移於大元裔插漢兒靈丹汗國祀之。我寬溫仁聖皇帝,徵服其國,人民咸歸。時有喇嘛默兒極,隨載而來,上聞之乃命眾喇嘛往迎,以禮接至盛京西郊。」瑪哈噶喇金佛供奉在該樓樓上,樓下為葬有盛京默兒極(今譯默爾根都爾吉)喇嘛遺骨的木製佛塔。清朝皇帝每次來巡該寺,均要參拜瑪哈噶喇金佛。金佛為立像,雙手捧着降魔杖,高大約一尺二寸,重量為64.5市斤(因舊時16兩為一斤,故金佛重一千兩,又稱「千兩佛」),外觀呈古銅色。建此樓時,為了防止金佛被盜,所以在樓梯口加了兩道鎖,下設大翻板,以防止人踏入該樓樓上。金佛於1946年被盜,至今下落不明,佛像曾於1990年重新泥塑。2016年,經各方人士募捐下重塑金身,並經加持等儀式重回實勝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