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軍入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軍入關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清軍入關

發生時間: 1644年

地點: 山海關

參戰方: 清軍、吳三桂軍隊;大順軍

結果: 清軍擊敗大順軍,攻入北京,入主中原

清軍入關是指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擊敗李自成、攻占京師(今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滿洲貴族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計劃仍採用過去入關南下的路線,即繞過山海關,由長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今遼寧阜新附近),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山海關,依山臨海,形勢險要,是明長城東部的"個重要關口。吳三桂在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已率精銳入山海關,李自成曾對其招降,不允,雙方發生激戰。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順軍數千騎兵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城北翼一支明軍起義歸順李自成,山海關城陷在即。

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在吳三桂與清兵兩軍合力下,李自成起義軍寡不敵眾,只好撤退,於是山海關大門洞開,清軍大批進關馳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隨後逐漸建立了對全中國的統治。[1]

歷史背景

明末頹勢

明朝自從嘉靖後期以後,政治日益腐敗,嘉靖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明穆宗到神宗時期,雖然有張居正等大臣推行財政和軍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明朝的頹勢,但是終究是曇花一現。很快明神宗又開始長期怠政。同時,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 就在明神宗晏處深宮,"萬事不理",導致從內廷到外廷鬧得不可開交之際,遼東後金迅速崛起,不斷出兵南犯,向明軍發動進攻,遼東戰事爆發。遼東邊防空虛,軍民困甚,供應艱難,加上明神宗用人不當,明軍屢屢敗北。明神宗為了應付這筆龐大的軍費,自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九月起,先後三次下令加派全國田賦,時稱"遼餉",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加派開始。 加派非但無濟於事,反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紛紛投入反到對明朝的革命洪流。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更是標誌着明朝在遼東的統治趨於瓦解。

就在遼東戰事吃緊的時候,明神宗撒手人寰。即位的明光宗朱常洛在位僅一個月也死去,相繼而發的"紅丸案"和"移宮案"更是嚴重破壞了明廷的決策機制。 新即位的明熹宗朱由校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加劇東林黨爭,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宦官魏忠賢趁機干預政治,拉攏齊楚浙黨,號為閹黨。魏忠賢擅權跋扈,爪牙遍布全國,並大肆打擊東林黨。 明朝的內部傾軋,導致關外的後金軍隊更加肆無忌憚。到了崇禎時期,崇禎用人多疑、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導致局勢愈加糜爛。

明朝晚期的財政惡化也是明朝頹勢的一大方面。對土地的大肆兼併和礦使稅監的瘋狂掠奪,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明朝後期戰事頻繁,用度巨大,明朝廷不得不採取"竭澤而漁"的政策。除了"遼餉",崇禎十年(1637年),與清軍和農民軍兩面作戰的明朝廷,為了一舉消滅農民軍,根據楊嗣昌"因糧加賦"的倡議,再次加派。崇禎十二年(1639年),延臣議練邊兵,楊嗣昌籌劃,東而遼東、薊鎮,中而畿輔,西而陝西三邊,共練兵七十三萬。練兵需餉,遂於天下田土中,畝加賦銀一分,計得七百三十餘萬兩。這宗加派稱作"練餉"。此後,"練餉"又成為明朝廷的另一宗常賦。到了崇禎年間,外庫內庫俱空,不依靠一宗又一宗的加派,便無法維持。加派三餉是明朝廷將財政危機轉嫁於小民的措施,這些措施不過是剜肉醫瘡,歸根結底,只是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農民革命

天啟、崇禎年間,隨着明朝政治的日益腐敗,經濟剝削的苛重,社會矛盾益趨激化,各地農民起義再度興起,最終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統治。最終推翻明朝的,是陝北農民大起義。天啟七年(1627年),陝北災荒嚴重,澄城縣知縣張斗耀不顧人民死活,"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 。二月十五日,白水王二率饑民衝進縣衙,殺死知縣。之後,各地農民、饑民紛紛響應。崇禎元年(1628年),府谷王嘉胤、宜川王左掛、安塞高迎祥、漢南王大梁等,相繼舉起義旗。其後,陝西三邊固原延綏的飢兵也紛紛譁變。那些被裁減而無法生活的驛卒,也揭竿而起。從崇禎元年至三年間,各地暴動此伏彼起,勢若燎原烈火。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起義軍十三家大會滎陽張獻忠隨高迎祥連破河南、江北諸縣,進入安徽,克潁州,破鳳陽,燒毀了皇陵。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農民軍攻克了洛陽,活捉並殺死了福王朱常洵,沒收福王府中的金銀財貨和糧食物資。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明將孫傳庭在郟縣之戰大敗 。十月,李自成乘勝追擊,在潼關擊斃兵部尚書孫傳庭,連破華陰、渭南、華、商、臨潼,進攻西安。十月十一日,李自成攻占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改元永昌。

明朝內部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特別是陝北大起義,最終形成燎原之勢,嚴重消耗了明朝處理遼東戰事的實力,客觀上為清軍的不斷做大提供了條件,同時也最終埋葬了明王朝。

滿族興起

萬曆、天啟以來,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內部危機重重。滿洲貴族看到明朝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早就有滅亡明朝、吞併中原的野心。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1616年)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建立了後金政權。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後金八旗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潰明軍, 並趁勢奪取遼東(今遼寧)七十餘城。天啟五年(天命十年,1625年)後金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瀋陽,改稱"盛京"。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清, 並仿效明朝陸續建立政權機構,又東征朝鮮, 西聯蒙古, 勢力日益強大。

清朝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納叛,皇太極深知滿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取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採取招降收買政策。諸如李永芳、范文程、寧完我、洪承疇、祖大壽、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後投靠了清廷,皇太極對他們封王封侯,寵榮備至。 並從孔有德等那裡學來紅夷大炮製造技術,給明朝造成重大威脅。另一方面又經常派兵打進長城,自崇禎登基以來,十一年中,清兵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禎二年(天聰三年,1629年)10月,皇太極率領約十萬八旗兵入喜峰口,進犯遵化、良鄉、固安、香河、永平、順義、遷安、灤州等地,被稱為"己巳之變"。 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清軍取得松錦之戰的全面勝利,明朝在關外的精銳盡失,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清兵入關的道路被徹底打通。

入關策略

皇太極生前即已定下進攻明朝、取北京的目標,採取的是"伐大樹"的戰略,即"攻取燕京如同砍伐伐大樹,必須從四周慢慢砍伐,達到一定程度大樹就倒下。… …我們的大軍四處攻掠,明朝國勢日衰,我們國力日強,那麼北京必將能奪取。" 皇太極去世前不久,對天下大勢已作出了相當準確的判斷,他說:"根據估計,明朝有即將滅亡的前兆。為什麼這麼說呢?明朝內部流寇蜂起,各地爆發起義,有百萬之眾,攻城掠地,明朝難以遏制這個形勢。明朝在關外能倚重的只有祖大壽的軍隊,現在合併了錦州、松山的兵馬,其餘還有洪承疇從關內來的援軍,如今已經全部被殲滅,即使明朝招募新兵,也就是用來充數的,怎麼能對外作戰呢?況且明朝的官兵,非但不能抵禦我們,反而搶掠自己的人民,魚肉鄉里,將領向朝臣行賄,然後將搶掠人民冒充戰功;朝臣也專門鑽研諂媚之道,蒙蔽了皇帝的耳目,這樣的亂象,明朝怎麼會不滅亡。" 在這以前,他命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統兵伐明時就曾指示:"如果遇到起義的流寇,應該告訴他們是因為明朝的朝政紊亂,所以激起了民變,前來討伐也是為了匡正明朝的朝政。並且以好言勸撫。告誡士卒,不要殺害流寇,導致和他們產生衝突。" 由此可以窺知清廷早已處心積慮利用漢族內部階級拼搏謀取漁翁之利。

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極病死,幼子福臨即位,清廷實權落入攝政王多爾袞手中。次年正月,蒙古鄂爾多斯部落來告大順軍已經占領陝西 ,多爾袞等立即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陝北同大順軍聯絡,信中說:"大清國皇帝致書於西據明地之諸帥:……茲者致書,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馳書使,傾懷以告,是誠至願也。" 大順軍榆林守將王良智收到來信時,李自成已親統大軍向北京推進。王良智雖將清廷來信事報告了李自成,但大順軍領導人對清廷統治者急切於分享勝利果實的企圖並沒有給以重視。

事件起因

早在李自成起義軍的烽火燃遍中原大地之時,滿洲貴族就已經意識到,先讓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然後再舉兵入關。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即向北京進軍。 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師城下。 十九日,破皇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明王朝的統治被農民起義推翻。 滿洲貴族認識到入主中原的機會已經到來。

此時,駐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吳三桂,在李自成占領京師時,在是否歸順大順政權的問題上搖擺不定,然而最終向清朝投降。他向清攝政王多爾袞"乞師",而多爾袞在假意再三推辭下,終於同意了吳三桂的請求,進兵中原。事實上,清朝對此早有準備。范文程在清朝問鼎中原的過程中起關鍵的作用。明朝滅亡前夕,清朝便決定派多爾袞、阿濟格多鐸統兵伐明,企圖再次大掠中原。而幾乎在李自成進京的同時,清廷重臣范文程便察覺到明朝將亡,便奏請清廷占領中原。

李自成進京十五天後(四月初四),清廷急召在蓋州湯泉養病的范文程入盛京討論明亡之後的對策。范文程指出了李自成的某些失策和弱點(如肆意刑訊拷問明朝大臣、強行向在京官僚商人追贓、貪圖子女玉帛等), 斷言"可一戰破也",極力鼓吹說:"中國上下同心,兵甲選練,聲罪以臨之,釁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義動,何功不成?" 他還要求清軍改變一味屠殺掠奪的策略,稱:"古未有嗜殺而得天下者……若將統一區夏(即華夏),非乂安百姓不可"。 而多爾袞本來就有入主中原打算,在范文程的鼓動下,清朝當局立即下令連日急驟兵馬,十多萬八旗精銳迅速湧向中原。

事件結果

大順滅亡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軍分南北兩路進攻大順軍:北路由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率領經大同、榆林、延安南下,南路由豫親王多鐸、孔有德率領經河南進攻潼關。同時,肅親王豪格率領的一部清軍業已占領河南、山東一些地方。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大順軍,李自成率主力連夜撤回西安。潼關為清軍所占,入陝門戶洞開。阿濟格部清軍進入陝北後,以一部分兵力圍攻據守榆林延安的李過、高一功部大順軍,自己領兵南下西安。自此,李過、高一功部被切斷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棄陝北,取道漢中,由四川入鄂。在清軍兩路重兵合擊下,李自成不得不放棄西安,取道商洛、豫西,轉入湖廣襄陽。

占領西安後,清廷命多鐸部東進南京,摧毀弘光政權,命阿濟格部繼續追擊大順軍。此時,50萬大順軍已是軍心渙散、紀律鬆懈、指揮混亂,在清軍追擊下,在襄陽、九江等地連敗十三仗,喪失了全部轄地。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時,遭當地地主武裝襲擊,不幸犧牲,大順政權遂而瓦解。其餘部30餘萬後來在李過、李來亨等領導下與南明政權聯合,繼續抗清,最後於康熙三年(1664年)失敗。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由於地處四川一隅,對全局無太大影響,所以清廷在摧毀大順政權和弘光政權之後,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割據一方的大西軍。順治三年(1646年),豪格率清軍由陝西入川,征討"大西"政權。十一月,清軍對張獻忠在西充的大營發動了凌厲的攻勢,農民軍兵敗如山倒,張獻忠也在此役中中箭身亡。大西政權隨之瓦解。其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領導下南走雲貴,逐步走上聯明抗清的軌道,成為永曆朝的軍事支柱。後來孫可望投清,李定國繼續鬥爭,堅持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最後失敗。

清軍南下

明朝滅亡後,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在面臨戰爭這個關係命運存亡的問題上,也是舉足失措。他們天天講"討賊"、喊"中興",報君父之仇,把主要危險和敵人看成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農民軍,以全力防禦。其實他們對北方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還看不到威脅南明存亡的已不是農民軍,恰恰是清政權。六月間,史可法在《款清滅寇疏》中,還強調:"目前最急者,無逾於辦寇矣。"事實是,農民軍已被清、吳軍擊敗,退到陝西後,一蹶不振了。而清已據有北京及其畿輔地區,正在準備南下。史可法及南明決策人還不以為意,說:"但清既能殺賊,即是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讎之大而特宥其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其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數也。"他們把清入京看成是幫助明朝復仇的友好舉動,主張繼續借用清兵全殲農民軍。與清議和,實行"聯虜擊寇"的方針,是舉朝一致的意見,已成為南明一項國策。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辛未,清軍圍攻江北重鎮揚州。督師江北的兵部尚書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禦清軍,最終揚州在被圍五天後淪陷。清軍攻破揚州之後進行了十天屠殺,史稱"揚州十日"。五月初八己丑,清軍自瓜洲渡江。清軍攻克南京後,多鐸命降將劉良佐帶清兵追擊弘光帝。五月二十二日癸卯,總兵田雄、馬得功、丘鉞、張杰、黃名、陳獻策衝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將其獻給清軍。豫王多鐸命去鎖鏈,以紅繩捆綁。五月二十五日丙午,朱由崧乘無幔小轎入南京聚寶門,頭蒙緇素帕,身衣藍布袍,以油扇掩面,兩妃乘驢隨後,夾路百姓唾罵,有投瓦礫者。多鐸在靈璧侯府設宴,命朱由崧居於北來太子之下 。宴罷,拘弘光帝於江寧縣署。

南明滅亡

弘光政權覆滅後,東南地區先後又出現了兩個明政權。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二十七日,張肯堂、黃道周、鄭芝龍等舊明官僚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年號隆武,是為隆武政權。次日,張國維、張煌言等另一批舊明官僚擁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是為魯王政權。兩政權都占有一定地盤,擁有一定兵力,但政治腐敗、內部分裂,相互間不能協同作戰。

順治三年 (1646年)正月,清廷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南下浙、閩。五月,清軍趁天旱水淺之機渡過錢塘江,魯王江上諸軍皆潰。六月,清軍攻占紹興,魯王逃往台州。不久,浙東政權軍事統帥方國安以及馬士英等降清,寧波、溫州、義烏等地失守,清軍據有浙江大部。魯王逃往海上,先後依靠鄭彩、張名振、張煌言、鄭成功等保護。順治八年 (1651年)九月,浙東政權的最後根據地舟山島被清軍攻占。魯王往依鄭成功。順治十年 (1653年)自去"監國"號,浙東政權結束。博洛攻占浙江後,立即揮師南下,分兵兩路經衢州、廣信(今江西上饒)撲向福建的隆武政權。金聲桓部清軍則開始攻贛州,進迫福建,切斷唐王與湖廣的聯繫。同時,隆武政權掌握兵權的鄭芝龍暗中降清,"盡撤關隘水陸諸防",使清軍從容越過福建的門戶--仙霞嶺,八閩望風瓦解。朱聿鍵由延平急奔汀州。清趙布泰軍經崇安進占福州,鄭芝龍率11萬軍隊投降。接着,清軍攻占漳州、泉州、興化(今福建莆田)等地。隆武帝又為清兵追騎捕獲,押回福州處死。隆武政權覆滅。福建、江西盡為清軍所占。

順治三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丁魁楚、瞿式耜等支持下在肇慶稱帝,是為永曆政權。清軍占領湖南、兩廣後即部署雲貴戰事,但是在順治九年至十三年(1652年至1656年)間,永曆政權在西南以大西軍為主,在東南以鄭成功、張煌言為主,舉行東征和北伐,迫使清廷對雲貴的軍事行動中斷了四五年之久。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李定國在磨盤山(今雲南騰衝、龍陵間)伏擊清軍失敗,被迫退走邊境。永曆帝見大勢已去,遂入緬甸。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軍以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自騰越發兵,分兩路追擊逃緬明軍,南明軍受到重大打擊。十二月,永曆帝被緬人交出,翌年,被吳三桂絞死於昆明。不久,李定國病逝於勐臘。南明政權至此徹底滅亡。清軍從入關到消滅南明政權花了18年的時間,入關戰爭遂告結束,清朝終於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