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斯盾戰鬥系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宙斯盾戰鬥系統 |
中文名: 宙斯盾戰鬥系統 外文名: Aegis combat system 原名: 空中預警與地面整合系統 地位: 美國海軍艦隊的堅固盾牌 |
宙斯盾戰鬥系統(Aegis combat system),美國海軍現役最重要的整合式水面艦艇作戰系統。1960年代末,美國海軍認知自己在各種環境中的反應時間,火力,運作妥善率都不足以應付蘇聯大量反艦導彈的對水面作戰系統的飽和攻擊威脅。對此美國海軍提出一個「先進水面導彈系統」的提案,經過不斷發展,在1969年12月改名為空中預警與地面整合系統(Advanced Electronic Guidance Information System/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縮寫剛好是希臘神話中宙斯之盾(AEGIS),所以也譯為「宙斯盾」系統。
2018年5月15日,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稱,日本政府力爭2023年引進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部署地點可能是秋田縣和山口縣。[1]
系統由來
1960年代末,美國海軍認知自己在各種環境中的反應時間,火力,運作妥善率都不足以應付蘇聯大量反艦導彈的對水面作戰系統的飽和攻擊威脅。對此美國海軍提出一個"先進水面導彈系統"的提案,經過不斷發展,在1969年12月改名為空中預警與地面整合系統(AdvancedElectronicGuidanceInformationSystem/AirborneEarly-warningGroundIntegratedSystem),英文縮寫剛好是希臘神話中宙斯之盾(AEGIS),所以也譯為"宙斯盾"系統。
在美國海軍看來,"宙斯盾"作戰系統可以有效地防禦敵方同時從四面八方發動的導彈攻擊,它構成了美國海軍艦隊的堅固盾牌。宙斯盾系統一共有8種不同的基準搭配,稱為"BaseLine"。這8種搭配不僅僅代表系統的改良,也和配備在驅逐艦或者是巡洋艦上有關係。宙斯盾系統使用的是標準艦空導彈。宙斯盾巡洋艦和驅逐艦非常昂貴,一艘的價格相當於3艘英國"無敵"級航母的價格。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軍主要水面作戰艦艇暴露了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對於多目標的追蹤和威脅分析能力,尤其是在面對複雜地形或者是電磁干擾環境下持續作業的能力。其次是面對大量空中目標,尤其是高速反艦導彈來自多方向時力不從心。而且那時的雷達對於低空或者是高速的目標在偵測與處理上也存有諸多的缺點。為此,美國海軍決定利用電腦增強對多目標追蹤管制與情報掌握能力,發展下一代的水面艦艇作戰系統,將所有的偵測、指揮、管制和作戰系統全部整合在一起,不再各自為政。
組成
宙斯盾系統的核心是一套電腦化的指揮決策與武器管制系統,其核心是接收來自於艦上包括雷達,聲吶等偵測系統的資料,加上與其他水上、水下與空中的其他載具,經過自動化的訊號處理,目標識別,威脅分析之後,顯示在宙斯盾系統的大型顯示幕上,提供指揮官最即時的情報資料。電腦作戰系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根據目標的威脅高低自動進行接戰。
"宙斯盾"作戰系統主要由6個分系統組成,它們分別是:
(1)MK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它包括四機櫃AN/UYK-7計算機、AN/UYA-4顯示控制設備、變換裝置、RD-281存儲器和數據變換輔助控制台等。該分系統是全艦的指揮和控制中心。它負責建立戰術原則,顯示並處理來自艦上各傳感器的信息,作出威脅判斷和火力分配,協調和控制整個作戰系統的運行。
(2)MK1武器控制分系統,它由四機櫃AN/UYK-7計算機、"宙斯盾"綜合裝置、MK 138射擊開關組合件和數據交換輔助控制台組成。該分系統負責按照MK 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的作戰指令,具體實施對武器系統的目標分配、指令發射和導彈制導等功能。
(3)AN / SPY - 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分系統,該雷達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心臟,是"宙斯盾"戰艦的主要探測系統。它由相控陣天線、信號處理機、發射機和雷達控制及輔助設備組成。它能完成全空域快速搜索、自動目標探測和多目標跟蹤。該雷達工作在S波段,對空搜索最大作用距離約為400千米,可同時監視400批目標,自動跟蹤100批目標。
(4)MK99火控分系統,它包括AN/SPG-62目標照射雷達、MK 79導向器和數據轉換裝置。該分系統負 責按照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指令,隨同AN/SPY-1A雷達一起工作;用AN/SPG-62雷達照射目標,以便對已發射的導彈提供末制導。
(5)MK41或MK26導彈發射分系統,為雙導軌旋臂式發射裝置,用於發射"標準 2"中程艦空導彈或"阿斯洛克"反潛導彈。MK 41則是一種先進的垂直發射裝置,它包括61具導彈發射箱,可發射 "標準"、"戰斧"、"魚叉"和"阿斯洛克"導彈等。上述兩種導彈發射分系統均由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計算機實施控制。
(6)MK1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該分系統由一台AN/UYK-20小型計算機和若干AN/UYA-4顯控台、主數據終端、遙控數據終端和輔助設備組成。它與"宙斯盾"作戰系統各主要分系統相聯,完成對整個作戰系統的監視、自動故障檢測和維護。
美國海軍還計劃增加第七部分,即作戰訓練分系統。
特點
一是反應速度快,主雷達從搜索方式轉為跟蹤方式僅需0.05秒,能有效對付作掠海飛行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二是抗干擾性能也很強,可在嚴重電子干擾環境下正常工作;
三是具有強大的反擊能力,該作戰系統火力猛烈,可綜合指揮艦上的各種武器,同時攔截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多個目標,還可對目標威脅進行自動評估,從而優先擊毀對自身威脅最大的目標;
四是可靠性強,它能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在海上連續可靠地工作40-60天。
系統設計
傳統的機械轉雷達因為資料更新率的關係,對於低空或者是高速的目標在偵測與處理上有諸多的缺點,而在越戰時期開始引入數位電腦協助的自動化作戰系統的經驗,讓美國海軍對於利用電腦增強對多目標追蹤管制與情報掌握能力愈來愈有信心,因此在發展下一代的水面艦艇作戰系統上,決定將所有的偵測,指揮,管制和作戰系統全部整合在一起,不再讓各別系統下的管制台與作業人員各自為政。
宙斯盾系統的核心是一套電腦化的指揮決策與武器管制系統,雖然在表面上宙斯盾系統很強調對於空中目標的追蹤與攔截能力,不過宙斯盾系統的核心接收來自於艦上包括雷達,各種電子作戰裝置與聲納等偵測系統的資料,加上與其他水上、水下與空中的其他載具,經由戰術數位資訊鏈路交換的情報,經過自動化的訊號處理,目標識別,威脅分析之後,顯示在宙斯盾系統的大型(兩具42英吋乘上42英吋)顯示幕上,提供指揮官最即時的情報資料。相關的目標資料也會顯示在各別的控制台上。電腦作戰系統可以在必要的時候根據目標的威脅高低自動進行接戰。透過武器管制系統的整合與指揮,艦上的作戰系統得以發揮最大的能力進行必要的攻擊與防禦措施。武器管制系統轄下包括輕型空載多用途系統(LAMPS)、魚叉反艦導彈、標準三型防空導彈、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魚雷發射系統以及海妖反魚雷裝置等。
宙斯盾作戰系統最重要,也是最顯眼的就是AN/SPY-1被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這一套雷達共有四片,成六角形,分別裝置在艦艇上層結構的四個方向上。因為雷達本身不旋轉,完全利用改變波束相位的方式,對雷達前方的空域目標以每秒數次的速率進行掃描。第一代的SPY-1A雷達每片重量高達12000磅,上面有140套模組,每個模組包含32具發射/接收與相位控制單元。這一套雷達於1965年開始發展,1974年展開海上測試,第一套系統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第一艘提康德羅加號(CG-47)於1983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後來又發展到驅逐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第一艘阿利·伯克號(DDG-51)於1991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系統應用
美軍
美軍的"宙斯盾"作戰系統自1981年研製成功之後,先後裝備了美國27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以及最新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日本海軍新一代"金剛"級驅逐艦上也配置了從美國採購的"宙斯盾"作戰系統。由於"宙斯盾"作戰系統代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海軍科技水平,其造價自然非常高昂,每套作戰系統(不含導彈)造價高達2億美元。儘管如此,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加入製造"宙斯盾"戰艦的行列。這些國家中既有老牌海軍強國德國、荷蘭,也有挪威、韓國等。台灣當局為了加強其海軍力量,正在千方百計地從美國採購"宙斯盾"系統。
日本
2017年12月19日,日本政府通過內閣決議,正式決定從美國引進兩套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計劃2023年左右投入使用。
陸基「宙斯盾」系統將使用日本與美國共同開發的「標準—3 IIA」(SM-3 Block 2A)增強型攔截導彈,射程覆蓋方圓數百公里。陸基「宙斯盾」是由美國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陸上部署型導彈攔截系統,在維護便利性、全天候運轉方面比艦載「宙斯盾」系統更具優勢。
2018年5月15日,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稱,部署地點可能是秋田縣和山口縣。山口、秋田兩縣居民對政府有意在這兩地部署陸基「宙斯盾」表示質疑和反對。秋田縣市民團體「縣和平委員會」成員向知事佐竹敬久聯名上書,抗議在當地部署這一反導系統。按這一委員會的說法,一旦陸基「宙斯盾」部署在秋田縣,當地可能成為遭攻擊目標,危及民眾安全。
參考來源
- ↑ 美國海軍的宙斯盾戰鬥系統設計與作戰歷史 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