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12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安-12運輸機簡稱安-12,北約代號「幼狐」(CUB),是前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一種四發渦槳軍用運輸機,由安-10旅客機發展而來,但重新設計了後機身和機尾。
簡介
1956年首次試飛,1958年投入批生產並交付使用,1973年停產,總共生產約850架,其中軍用型700多架,民用型100多架。安-12曾是蘇聯運輸航空兵的主力,從1974年起逐漸被伊爾-76取代。安-12除供蘇聯本國軍用和民用外,還向波蘭、印度、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十多個國家出口100多架,其中大部分供軍用,少量民用。
安-12是前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一種運輸機,第一架原型機於1957年12月16日首飛。試飛中曾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如在空中打開貨艙後大門時,無法關閉。由於某些原因,安東諾夫不得不取消貨艙的密封,只在駕駛艙和緊接其後的中部機艙(可容納14名乘客)採取密封增壓措施。安-12的後艙門由品字形排列的3塊校接壁板組成,沒有整體貨橋。它不能像美國的C-130[1]等飛機那樣,當後艙門的一部分向外放下時,構成貨橋,使車輛直接駛入貨艙,而安-12的貨橋是在地面上另加上去的。
安-12的後機艙(貨艙)可容納100名傘兵,或65副傷員擔架,或2門小型火炮加一輛拖車,或一輛中型坦克。由於後機艙不密封,所以運送大批兵員時,飛行高度要限制在5000米以下。安-12的機身後部沒有採用件殼式後艙門。它的機身後部是平面形的,這樣的設計對結構和氣動都有好處。不知是否巧合:美國的大型遠程運輸機C-133「運輸霸王」大約與安-12同時,從生產的第8架開始,將它的後機身從錐形改成了扁平形(海狸尾)。
安-12的尾部設有炮塔和警戒雷達,並配備有2門23毫米口徑航炮。1965年在軍用型基礎上發展成為民用型的安-12B,它的尾部炮塔被改為衛生間。
安-12是一種用途廣泛、使用時間較長的運輸機。自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俄羅斯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中,都少不了它的出場。
安-12共有幾十種改型,共生產1247架。曾向17個國家出口了100多架。我國從1966年底開始引進。我國生產的運-8(Y-8)飛機系列也是以它為原准機發展而成來的。但機載設備更先進、性能更好,已成為我國空中運輸的重要力量。
設計發展
安-12原型機於1957年3月首飛。定型生產超過900架,軍用民用均有涉及,1973年停產。安-12BP於1959年進入蘇軍服役。其規格、尺寸、性能與同時期的美國C-130大力神運輸機非常相似,被視為其對應版本。
中國版本
1960年代,中國從蘇聯購買了若干架安-12運輸機試用,並計劃在國內設置生產線。但隨後中蘇關係急劇惡化,蘇聯不予技術授權,生產計劃未能成行。安-12後來在蘇聯已經停產,也不能購買整機的狀況下,中方決定自行研製,開始製造飛機。1975年,中國在其基礎上仿製的運輸機首飛成功,改變了這一狀況。直到1981年,中國已經完全具備獨立製造安-12的能力,並已經以「運八」[2]為投產的運輸機命名,此後即使俄國和烏克蘭退役了他們的安-12機隊,運八仍繼續的發展,並逐漸跳出安12的框架,發展出獨立的衍生型號和改進型號。
視頻
安-12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C-130是美國最成功最長壽和生產最多的現役運輸機,搜狐,2019-07-22
- ↑ "運八"運輸機,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