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德羅諾沃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德羅諾沃文化墓葬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安德羅諾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是一組相似的青銅時代文化的集合,繁盛於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的西西伯利亞中亞草原地帶。得名於安德羅諾沃村,1914年在該地發現了伴隨有花紋豐富陶器的屈肢葬。

概述

印度-伊朗人(見《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有關的考古文化。安德羅諾沃、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和Yaz 文化一般被認為與印度-伊朗人有關。Swat 文化、Cemetery H、Copper Hoard 和PGW 文化被認為是與印度-雅利安人遷移有關的候選文化。

在該文化向南和向東擴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亞文化類型:

  • Alakul(1800–1400 BCE)
  • Fedorovo(1700–1300 BCE)

該文化的地理分布範圍和界限很難精確確定。其西界與同時期的斯魯伯文化在伏爾加河-烏拉爾河一帶重疊。其東界可到米努辛斯克低地,某些地點分布到南烏拉爾山,與更早的阿凡納謝沃文化重疊[1]。其他地點向南散布在土庫曼斯坦的Koppet Dag、塔吉克斯坦帕米爾吉爾吉斯斯坦的天山。其北界大約對應西伯利亞森林帶。在伏爾加河盆地,安德羅諾沃文化與斯魯伯文化有強烈而持久的交流,Federovo風格的陶器在向西遠達伏爾加格勒仍有發現。

到第二個千年中期,安德羅諾沃文化開始明顯東擴,開始在阿爾泰山採掘銅礦,居住的村莊可以由多達十座地穴式的大型木屋組成,墓葬為石棺或者木槨。安德羅諾沃文化為牧業經濟,主要有綿羊山羊,推測可能有農業,但缺乏明確的證據。

多數研究者把安德羅諾沃文化和早期的印度-伊朗語族聯繫起來,雖然該文化也在其北界與烏拉爾語族分布區域重疊。

遺傳學

在安德羅諾沃文化發現的青銅時代的遺骸,極有可能是印度-伊朗人,90%都是西亞-歐洲血統,幾乎完全是單倍型類群R1a1,如果算上鐵器時代的話則R1a1比例為77%。DNA鑑定其人群很大一部分都為眼睛藍色綠色、淺膚色、淺髪色,該區域也與原始亞歐人(單倍體NOQR)的發源地較近。同屬安德羅諾沃文化、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從哈薩克斯坦發現的遺骸也絕大部分是西亞-歐洲血統[2]。這些結果都對墳冢假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視頻

安德羅諾沃文化 相關視頻

帶你了解,青銅時代的文化歷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