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寧武關》是一部京劇。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1]。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2],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3]。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
2006年5月,京劇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
劇情
明末總兵周遇吉,鎮守岱州寧武關,李闖屢攻不下。諸將遇周遇吉,皆披靡敗北。惟李闖子李洪基,足與周遇吉旗鼓相當。論兵勢則李軍勢方盛,周遇吉究孤立無援,理宜早為李自成所勝。無如李洪基因乃叔一支虎之忌妬,極愛重周遇吉之才,擬收為心腹。每稍讓一步,而周遇吉則拚命而上,故反占勝。前已交綏,此次李洪基又奉命往攻岱,與周遇吉相遇。李洪基反覆苦勸,周遇吉終不聽,乃開展廝殺。卻仍是棋逢敵手,莫決雌雄。戰至興起,李洪基乃約周遇吉舍槍而用刀,周遇吉即允用刀。始不分上下。李洪基又約周遇吉下馬而比步,周遇吉即允步戰。然周遇吉方患李洪基之得藉寶馬之力而占優勢(馬名閃電光),今棄馬用步,則正中下懷矣。因此李洪基卒被擒。李闖求釋李洪基未果,卒為周遇吉梟首示眾。
京劇行當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淨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5]。
京劇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6]。
視頻
寧武關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中國戲曲網
- ↑ 京劇演唱的規律與技巧 ,搜狐,2020-07-14
- ↑ 淺談「梅蘭芳表演體系」,個人圖書館,2015-07-02
- ↑ 國粹京劇名旦梅蘭芳,除了大花臉,你還知道多少? ,搜狐,2020-10-22
- ↑ 國粹京劇你了解多少,搜狐,2018-05-04
- ↑ 淺談京劇行當之劃分,豆丁網,20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