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夏工學院學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夏工學院學報(期刊)原圖鏈接來自 公務員期刊網 的圖片

寧夏工學院學報》自1997年底,寧夏工學院等四所寧夏高校合併為新寧夏大學,原《寧夏工學院學報》自然停刊後,寧夏沒有一家工程技術類的公開期刊[1]。為此,寧夏大學於1998年1月上報自治區科委,申請將原《寧夏工學院學報》更名為《寧夏工程技術》。寧夏新聞出版局2000年3月25日發文通知,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新聞出版總署聯合批覆,同意創辦《寧夏工程技術》,並予以註冊登記。本刊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主管,寧夏大學主辦。

辦刊歷史

1988年5月6日,經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批准,同意創辦《寧夏工學院學報》。

1998年1月,寧夏大學上報自治區科委,申請將原《寧夏工學院學報》更名為《寧夏工程技術》。

2000年3月25日,寧夏新聞出版局發文通知,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新聞出版總署聯合批覆,同意創辦《寧夏工程技術》,並予以註冊登記。

2014年,成為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為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寧夏工程技術》主要刊登寧夏回族自治區煤炭、電力、電氣、石油[2]化工、冶金、建築、機械、通信、紡織、造紙。食品、水利工程、生物技術、交通運輸、城市環境等領域中的研究和實踐成果。

《寧夏工程技術》主要欄目有工程理論與新技術、工程應用與評價、工程規劃設計與管理、工程實錄、應用技術基礎理論研究、試驗研究、新材料[3]、新工藝、新技術研究與應用、規劃與發展、工程設備與新材料、工程研究進展等。

編委會成員

據2018年4月《寧夏工程技術》編輯部官網顯示,《寧夏工程技術》編輯委員會擁有主編1人,編委會委員16人,特邀編委22人。

編委會委員(姓氏筆畫為序):王紅雨、田軍倉、朱學軍、劉小鵬、劉立波、劉敦華、孫兆軍、蘇建宇、楊建森、何力軍、何建國、汪西原、宋建夏、張成燕、寧娜、薛屏。

特邀編委(姓氏筆畫為序):馬世光、王忠效、馮克林、朱桂花、關梅立、孫文靖、汪一鳴、張存濟、張鵬程、吳安琪、肖蕾、陳曉光、何振中、金建祥、鄭廣興、鍾景明、段慶奎、陶錚、崔自治、強彥彪、景清學、臧鏡淳。

辦刊成果

研究發表

據2018年4月中國知網[4]顯示,《寧夏工程技術》共出版文獻1940篇。

收錄情況

《寧夏工程技術》被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中國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科學技術部「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數據庫收錄。

影響因子

據2018年4月中國知網顯示,《寧夏工程技術》總被下載219168次、總被引5584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215、(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113。

據2018年4月萬方數據顯示,《寧夏工程技術》2015年影響因子為0.19,載文量為1817,被引量為4772,下載量為35873。2015年影響因子排名為:全部統計源期刊(6065種)第5492名;一般工業技術(78種)第55名。

榮譽表彰

榮獲首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優秀期刊獎、2002年榮獲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獎、2004年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優秀編輯出版質量獎、2007年榮獲全國民族地區自然科學版優秀學報(期刊)、2009年榮獲中國北方優秀期刊、2009年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優秀期刊。

視頻

寧夏工學院學報 相關視頻

寧夏理工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 改變學校學生命運
寧夏理工學院:「產教融合」培養近6萬名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