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學齡前兒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搜狐網 的圖片

學齡前兒童是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從世界範圍看,各國對兒童入學年齡的規定各有不同,一般為6歲或5歲,因此,學齡前兒童的年齡界限也不盡相同。中國目前兒童的入學年齡規定為6歲,所以,3~6歲前的兒童即為學齡前兒童。一定時期內,學齡前兒童的統計信息,是國家發展幼託事業和安排保健機構的重要依據。

年齡劃分

嬰兒期:出生1~12個月。其中,斷臍至出生後28天稱為新生兒期。6個月~12個月的嬰兒稱為較大嬰兒

幼兒期:1~3歲。

學齡前期:3周歲後至6~7歲入小學前。

學齡期:6歲~12歲。

從這種劃分方式中可以看出,入小學前(即7歲前)的兒童都可以視作學齡前兒童。

發展特徵

了解學齡前兒童的發展特徵,有利於對孩子的教育培養。例如,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為其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方式,使孩子們通過直接體驗和遊戲的形式進行學習,以獲得最佳的效果。又如,根據學齡前兒童情感不穩定的特點,家長和幼兒教師[1]可以以理解、耐心和堅定的態度,引導兒童進行大量的社會學習和實踐。總之,學齡前兒童的變化是飛速的,並且是有規律的。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運用適當的方法,為孩子的發展作好相應的準備。

學齡前兒童生長變化速度驚人

在這個短暫的時期里,兒童學習語言,產生自我意識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環境意識。這一時期兒童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有順序的。例如,在學走之前必須先學站,學會簡單詞彙之後才能學會使用複雜句子。但是,由於環境與文化的影響,學齡前兒童發展變化的具體時間又是不同的。

營養不良會阻礙身體的發育,缺乏與外界交往會推遲語言的發展。梅雷迪恩在南亞、中亞、東南亞和非洲等地經過研究也發現,經濟條件同樣優越的不同種族兒童相比較,他們的生理發育差異並不大。疾病、營養不良等所引起的虛弱、倦怠、冷漠等狀態對兒童的成長發展起着危害作用。

學齡前兒童過認知能力有了全面的發展

由於兒童不僅個性有別,所處的文化環境也各不相同,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還有待深入。斯洛賓曾對英國、芬蘭、前蘇聯等國兒童語言發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種文化環境下的兒童大約都是在開始走路的同時開始說話。3歲時已掌握了1000個詞彙,具備了正確使用語法結構的基本能力。兒童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用「羞澀和疑成對自由和自主」刻畫學前兒童的性格。他堅持認為,學前兒童的性格特徵是高度的自信和自負。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4—5歲的兒童進入了所謂『懈怠對創造」的第三發展階段,這是他們獨立行動和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的時期。S·弗洛伊把學齡前兒童劃分為「肛門期」(約18個月—3歲)和「生殖器階段」(3—7歲)兩個心理發展時期。這兩個階段都具有很多情感衝突的可能。弗洛伊德的理論強調,這些衝突如果得不到滿意的解決,將造成兒童的人格障礙,降低他們情感上的正常發展能力。在認知發展研究上,J·皮亞傑的成果引人注目。皮亞傑認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要經過許多認知發展階段,他們的思維方式與成人不同。學齡前兒童處於前運算時期,往往憑知覺認識事物,而不是靠思維,還不能夠進行逆向思維。

學齡前兒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發展

學齡前兒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雖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兒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過程中均體現了對周圍成人活動的模仿,而且這些活動能為孩子提供許多與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機會。兒童在2歲時家庭以外的社交因子剛剛形成,這個時期的孩子,據人格塞爾報道,他們雖然喜歡與別的孩子在一起,但又不與他人一道玩耍,獨來獨往,自得其樂,還缺乏與他人平等交往的技巧。總是搶先占取他們想要的東西。3歲時兒童開始結交朋友,開始獲得起碼的社交能力。他們喜歡討大人高興,對成年人在社交行為方面的適當指教往往能作出正面反應。4歲的兒童確實樂意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玩得很親密、愉快。富有創造力並相互影響。

學齡前兒童的育兒教育

學齡前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科學家發現,學齡前兒童大腦里的神經系統是由無數個突觸組成的,兒童在學齡前見到的事物越多,突觸就越發達。這些事物的顏色、形狀、動作等特徵對學齡前兒童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我們可以通過做遊戲[2]、講故事等方法教給寶寶一些常識性知識。比如與寶寶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告訴寶寶老鷹是什麼?小雞是什麼?玩過家家的遊戲告訴寶寶爸爸媽媽都非常地愛他。

學前教育

早期教育

小兒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學齡前期,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如口頭語言、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性也在該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視這一時期的教育及心理護理。早期教育包括體、智、德、美四個方面。

體育

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務。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發展兒童的基本動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這些任務,只有保健護理、保育營養還不夠,還必須開展一定的體育活動,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兒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種臟器得到鍛煉,提高適應能力和各種功能。

智力

早期進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傳授深奧的科學知識,而是要把開發兒童的智力作為重點即發展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學齡前期的智力教育,是為今後的教育打基礎的,錯過這個時期,以後再學習就十分困難了,甚至無法補償,比如口語就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在學齡前期沒有練習說話的機會,待到成人後即使花費很大的精力,也達不到正常人的口語水平。我們要從培養兒童智力、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幾方面作準備,而不能以識多少字,學了幾冊算術作為兒童智力高低的標準。

品德

是指對兒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來有三種因素,即對品德的認識、情感和行為。學齡前兒童對事物認識水平比較低,許多抽象的道理還不能理解,只能夠了解比較直接的、簡單的是非標準,並且能夠培養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為習慣,如禮貌、善良、誠實等。兒童的模仿性強,社會上許多事情都會不知不覺影響他們,如不主動地進行教育,兒童則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細緻地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兒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絕不是僅靠說教、講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感

是指對兒童的審美教育。生活中有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會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某些藝術形式就是將這些美的內容加以提煉、升華的結果。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他們有意識地體驗生活中的美、並教給他們初步的技能技巧,來表現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進行某些創造。藝術形式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大都用聲音、色彩或動作姿態來描繪,這正符合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

所以,藝術形式能夠引起兒童的注意和興趣,易使之受到藝術的感染和薰陶,如歌曲、樂曲、舞蹈、詩歌、美工、文學作品等都是對兒童知識經驗少,理解和欣賞水平低,生理上還不成熟所以只能選擇那些淺顯易懂的作品。 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人的行為、語言對培養兒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響,所以,幼兒園和家庭環境的美化、成人的舉止、行為、服飾都很重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