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孔雀洞位於四川省安岳縣雙龍街鄉孔雀村孔雀寺岩壁間,與茗山寺景區相鄰,距安岳縣縣城60公里。孔雀洞石窟主尊——佛母孔雀明王頭戴化佛冠,結跏趺坐於孔雀背上。四臂,左邊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持吉祥果;右邊第一手舉於胸前,手指已殘。左右侍立二天王。後壁牆上雕飾供養天人及帝釋天大戰阿修羅的場景。其精美程度甚至高過了大足石刻同類題材的石窟造像,無疑是中國西部安岳石窟中的一朵奇葩!
簡介
明代隆慶四年(1750)僧崇智在此建寺。因先人刻有孔雀明王,故命名為孔雀寺。其洞依岩而鑿,高4.7米,寬4.3米,進深2.7米。有大小龕窟8個,造像75尊,碑刻題記6處,集中刻於孔雀洞、三佛洞、阿彌陀佛洞、觀音經變龕和地獄變龕內。此處造像開創於北宋,最引人注目的是孔雀明王造像,龕正中刻一立體全身孔雀,高2.3米,其上趺坐一個四臂之孔雀明王,頭戴化佛寶冠,胸飾瓔珞,身著雙領下垂大衣,左手執蓮蕾,左下手捧蟠桃,右手握雀羽,右下手托貝葉經。秀麗大方,造姿優雅,保存完好,晚唐經目石塔,高12米,8方3層,浮雕小佛像24尊,共刻佛名經目144部。該洞構思別致,造型奇妙,具有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孔雀洞後山頂上,有一唐代高台座經目石塔,高15米,8方3層,浮雕小佛像24尊,該塔古樸秀麗,保護完好,在四川省石塔中屬罕見[1]。
明王是佛菩薩為降伏諸魔而示現的化身。《真偽雜記》十三說:「明者光明之義,即象徵智慧所謂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煩惱業障之主,所以叫明王。」在密教中,聽從如來的教令,為攝召眾生而示現的忿怒形者。孔雀明王亦稱「佛母大孔雀明王」,一般明王多現忿怒像,令普通人有難以親近之感。而孔雀明王則形像優雅、慈藹可親,而且以極具詩意的孔雀為坐騎。古印度相傳孔雀為毒蛇的天敵,並被神化。孔雀明王即是孔雀神的化身,傳說為女性,有四臂,合手分別持蓮花、俱緣果、吉祥果、孔雀尾坐於蓮座上,蓮座又馱於孔雀背上。孔雀明王背上有雄孔雀之彩翅,十分威武美麗。該神能除毒滅災,鎮定天變地異。 歲月流轉,曾經香火繁盛的孔雀寺變得蕭條破敗。當年孔雀洞能保存下來,全靠一戶洞外的人家。文革時期人們說要炸毀孔雀洞,但由於這戶人家居住於此,孔雀明王洞連着其廚房無法單獨銷毀,所以孔雀洞就這樣保存了下來。多年之前這房屋倒塌消失,據說國家給這家人五百元的管理費和三百元的狗食費責令其負責看管這處文物,但實際落到這家人手中的錢只有人三百元,狗食費100元,餘下的不知被那一級剋扣了。
5·12大地震,孔雀洞部分損毀。為了保留這難得的石窟精品,安岳縣對孔雀洞、茗山寺等進行了維修加固。2012年6月21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組織專家對安岳縣臥佛院摩崖造像環境整治工程、茗山寺石窟、孔雀洞石窟經目塔災後搶險工程進行驗收[2]。如今,舊貌換新顏,深山之中的孔雀洞不再荒草萋萋、無人問津,而是在新建成的窟檐下得到了遲到的保護。現在,它已是尋古探幽的朋友來安岳尋寶的必去之處。
視頻
孔雀洞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四川安岳縣孔雀洞、經目塔,美篇,2016-09-18
- ↑ 四川省安岳縣臥佛院、茗山寺、孔雀洞文物保護工程順利通過驗收,環球網,201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