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孔子正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孔子正名》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三筆》卷五。

原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①,子將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夫子責數之以為「野」。蓋是時夫子在衛,當輒為君之際,留連最久,以其拒父而竊位,故欲正之,此意明白。然子欲適晉,聞其殺鳴犢⑤,臨河而還,謂其無罪而殺士也。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稱朝歌,墨子回車,邑里之名不善,兩賢去之,安有命世聖人,而肯居無父之國,事不孝之君哉?是可知已!夫子所過者化,不令而行,不言而信,衛、輒待以為政,當非下愚而不移者。苟其用我,必將異之以天理,而趣反其真,所謖命駕虛左⑥而迎其父不難也。則其有補於名義,豈不大哉!為是故不忍亟去以須之。既不吾用,於是慨然反魯。則輒之冥頑悖亂,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子路曾不能詳味⑦聖言,執迷不悟,竟於身死其難。惜哉!

注釋

①待子而為政:等待您並且讓您去處理國家政事。

②子將奚先:您打算首先做什麼事情?

③正名:糾正名分上不當的現象。

④迂:迂腐。

⑤聞其殺鳴犢:聽說晉國的趙簡子殺死了竇鳴犢。竇鳴犢,即竇韜,號鳴犢,晉國大夫,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殺戮,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施政主張。因政見不合,而被正卿趙簡子殺害。

⑥虛左:空着左邊的位置。古代以左為尊,虛左表示對賓客的尊敬。

⑦詳味:仔細體味。

譯文

子路對孔子說:「假如衛出公輒等待您去治理國政,您準備首先幹什麼事情?」孔子道:「那一定是糾正名分上不當的現象!」子路道:「您竟迂腐到如此地步了!這有什麼糾正的必要呢?」孔夫子責備數落子路,認為他太魯莽。那時孔夫子在衛國,當輒為衛國國君之時,留戀在衛國最久,因為輒抗拒其父蒯聵而竊取王位,所以孔夫子想糾正這種名分不當的現象,這裡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但是孔子想到晉國去,聽說晉國的趙簡子殺死了竇鳴犢,到了黃河邊就返回來了,聲稱晉國殺死了無罪的賢大夫。里名有叫勝母的,因其名不順,曾參拒不進入該里,邑名有叫朝歌(今河南淇縣)的,因為不合時宜,墨翟坐着車又回來了,因為邑里的名字不美,兩位賢人都不去那裡,為何會有聞名於世的聖人,竟肯居住在沒有父親的國家裡,服侍不孝的國君呢?這是可以知道的了!孔夫子所經過的地方,那裡的百姓都得到了感化,沒有命令就可以執行,不用言語就可以得到信任,衛出公輒等待孔子執政,應該不是上智下愚不可改變的。假如衛出公輒用我的話,我必將用天理啟發他們,用行動返其本真,命人駕車空着左邊的位置前往迎接他父親蒯聵並不是難事。如果這樣做就可以挽回自己的名譽,豈不受到尊重嗎?為此所以不忍心急切離去等待着。既然不用我,於是再慨然離開衛國返回魯國。而衛出公輒愚昧無知狂悖忤逆,他是不能逃脫天地之間的懲罰的!子路曾經不能詳細玩味孔夫子的聖言,執迷不悟,竟然在衛國以身殉難。可惜呀!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1]。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視頻

孔子正名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