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奚嘯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奚嘯伯(1910--1977)奚嘯伯生於1910年,滿族。出生於北京京劇老生,後四大鬚生之一。字承桓,祖姓喜塔臘氏,滿族正白旗人,祖籍北京大興縣。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淵閣大學士,後入閣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長,善於繪畫書法。

藝術經歷

奚嘯伯自幼喜愛書法繪畫藝術,並對京劇產生了濃厚興趣。四大鬚生之一言菊朋與奚家素有往來,言的二哥向奚的父親學習繪畫,奚嘯伯也常到言家聽言菊朋調嗓,8歲時從手搖留聲機學會《硃砂痣》、《探母》。

1921年他11歲那年,他參加了一次聚會,即席清唱《斬黃袍》,博得在場的言菊朋的讚許,遂正式拜言為師,學了不少譚派(譚鑫培)戲。後又向余叔岩問藝,如《群英會》中的魯肅,就是余叔岩所親授。他還吸收高慶奎、時慧寶、王鳳卿等各家之長。

奚嘯伯與京劇有不解之緣,在小學中學期間,堅持學劇,文戲請老生名賈呂正一指點,武戲向楊派(楊小樓)名票於冷華求教。平時則在放學後悄悄跑到票房學藝,有時則去姑父關醉禪家串門學劇。每日清晨必到後門(地安門)喊嗓,即使刷牙漱口,也利用點滴時間耗腿。奚嘯伯高中畢業後在故宮博物院當錄士,抄寫白折,熟讀史書,習練書法,積獲酬金,奉獻老師。他還常和票友秦古樂、樊子期等人票演。

1929年正式下海。下海後改乳名「小白」為「嘯伯」,意為愛唱的人,以志夙願實現[1]

奚嘯伯下海後,廣泛接觸教授學者畫家,以增長知識。二十二歲時,在天津先搭尚和玉所組的玉成班唱二牌老生,成為專業演員。1933年後又搭楊小樓、尚和玉、馬德成、新艷秋、小翠花、章遏雲、李香勻、雪艷琴、金友琴、胡碧蘭等班社唱二路老生。

1933年應尚小雲之約與其合作《御碑亭》,與程硯秋合作《法門寺》,與荀慧生合作《胭脂虎》。

1935年梅蘭芳提攜他進入「承華社」,應梅蘭芳之約以二牌老生身份去武漢、香港與梅蘭芳同台演出《寶蓮燈》、《三娘教子》、《打漁殺家》等劇。

在與「四大名旦」合作的過程中,奚嘯伯深受薰陶,在藝術上頗獲裨益。他喜愛靠把戲,曾對摯友說:「《定軍山》我一輩子不唱也得會。」他真的學會了,並與徐元珊試演,他飾老黃忠,一個轉身上馬、甩髯、倒蹉步,使同仁咋舌不已。

1935年始,自行組班任領銜演員,在春和戲院露演。

翌年梅蘭芳赴津在中國大戲院演出,邀請他合作,演出劇目有《探母回令》、《汾河灣》、《王寶釧》、《三娘教子》、《法門寺》、《 龍鳳呈祥》等。同年,茶商李伯芝家堂會,奚嘯伯代余叔岩在《群英會》中扮演魯肅,由此聲名漸起,與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並稱為「四大鬚生」[2]

1937年自挑大樑,並拜李洪春為帶道師,當時合作演出的有李洪春、李德彬、傅德威、趙德鈺、金少山、張君秋、張曼君等人,後又邀侯玉蘭、高盛麟、裘盛戎等加盟。

他不止一次地對人說:「論嗓子我不如譚富英,論扮相我不如馬連良」。但他不甘拜下風,勇於探索,終於積累了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錯骨不離骨等科學發聲方法,把「衣七」、「人辰」轍升華到新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1940年到上海演出,報紙稱「奚嘯伯吐字是遒而不濁,行腔是新而不俗,戲路是大而不伏,作風是勁而不火,集諸子百家大成,而樹一幟」。

解放後,奚嘯伯曾擔任北京京劇四團團長、石家莊京劇團副團長等職,同時還熱心於現代戲的實踐和創作。

不幸的是,10年內亂中,奚嘯伯因受迫害而半身不遂,於1977年12月10日病逝。

視頻

奚嘯伯 相關視頻

奚嘯伯《空城計》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
奚嘯伯《法門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