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津鼓樓是坐落於天津市南開區的一座仿古建築,是國家2A級景區。重建於2001年,現周邊闢為商業街區,名為鼓樓商業街。原天津鼓樓為天津三寶之一[1]

目錄

鼓樓簡介

這座鼓樓高三層,樓底的一層,是用磚砌成的一座方台,下寬上窄,辟有四個拱形門洞,通行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在這座台子上,修建了兩層樓。第一層供奉觀音大士,天后聖母,和關羽岳飛等。樓的第二層,懸有重三百斤的鐵鐘一口。樓前有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撰寫的木板對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 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詩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詞里寫鼓樓撞鐘的景況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原來守鼓樓的是一位駝背的老人(俗稱駝背為「鍋腰」),他每日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作為城門晨昏啟閉的信號。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城牆被拆除,獨獨留下了鼓樓倖存。不久,樓為消防隊占用,作為瞭望台。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照原樣重建,樓頂大樑上改復綠瓦,較前更為美觀。 重建後,把鼓樓四個城門的名稱「鎮東」,「定南」,「安西」,「拱北」,請名書法家華世奎書寫,並重書了梅小樹的對聯。這座鼓樓,碧瓦丹楹,煥然一新重新成為津門一景。

歷史

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設衛。明弘治年間(1493年),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處建造鼓樓。當時天津鼓樓為三層磚城木樓,樓基為磚砌方形城墩台,樓的四面設有拱形穿心門洞,對應着天津老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鼓樓頂部為木結構重層歇山式頂,內懸唐宋制式鐵鑄大鐘。大鐘早晚共敲108響。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在鼓樓中撰寫了一副抱柱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1921年,民國政府重建鼓樓,天津書法家華世奎書「鎮東、安西、定南、拱北」,鐫於鼓樓四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11月7日,天津鼓樓拆除。

重建

1994年,天津老城廂地區改造。2000年11月25日,地處老城廂中心的天津鼓樓開工重建。2001年9月28日,新天津鼓樓建成[2]。新鼓樓高27米,占地27平米,為鋼混結構的磚城木樓,底部設有須彌基座,主體木樓為明清木作大式,外設殿式旋子彩畫,灰色簡瓦,綠琉璃券邊,漢白玉欄杆,斗拱和飛檐。頂部為重檐歇山屋頂。磚城四面為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四座拱門的上方的漢白玉城門石上恢復原有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

視頻

天津鼓樓 相關視頻

航拍天津鼓樓
天津鼓樓無人機航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