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天井山龍王廟

天井山龍王廟為國家A級旅遊景區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天井山龍王廟位於即墨市龍山街道。年代為清至中華民國。2013年,天井山龍王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即墨天井山龍王廟位於即墨城區東5公里的龍山街道留村鎮大村南的天井山山頂,天井山因山頂有一深井,據傳井中棲龍,故名龍山。海拔81米,系嶗山余脈。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環宇記》記載:「天井山在縣東十三里,周回二里,頂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明代學者周如錦就曾感嘆過:「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計,不及於天井,天井者山巔有井,以棲小龍。」《嶗山續志》載:「四隅廉峻方似削,若人工修剔而無斧鑿痕,故曰天井」。天井深14.8米,是遠古年代火山爆發導致地殼變動而形成的自然景觀,井內常年水旺不涸,清澈甘潤[1]

目錄

基本情況

天井山是一座充滿神話色彩的名山。它的出名要歸功於一條名為禿尾巴老李的黑龍,幾百年來關於這條神龍降雨救災、為百姓剷除奸惡的傳說在即墨地區流傳着。2006年12月,禿尾巴老李的傳說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即墨、文登、莒縣及諸城所共有,2008年6月又被選定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井山有被稱為「天井」的天然深井、始建於南宋的龍王廟、慈禧太后親書的「澤周壯武」匾額光緒皇帝敕封的「九江王」聖旨、御賜燈籠一對、歷代關於李龍王的詩文碑刻,現存明清以來地方官員所刻的、銅質求雨龍牌63面。是關於禿尾巴老李這一民間傳說文化遺存和史料保留最多的地方之一,其中求雨龍牌已成為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物,為國內僅有。

據史載,明清以來就盛行「取龍牌」祈雨[2],且遍及燕趙而達-、遼東。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曾兩次從龍山取龍牌,結果「甘霖立沛」,慈禧太后親書「澤周壯武」匾額,光緒皇帝敕封其為「九江王」。每年陰曆六月十三是禿尾巴老李誕辰,當地舉行盛大廟會,從明朝至今而不衰。

天井山龍王廟,傳說始建於南宋初年,嘉靖六年重修。1992年,留村鎮政府重修天井山龍王廟,總建築面積1300餘平方米,其建築古樸典雅,飛檐斗拱。2003年被評定為國家A級旅遊景區點。

視頻

天井山龍王廟 相關視頻

大美中國之山東即墨景色篇
歷史記錄篇——龍王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