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漢陽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廬山最高峰大漢陽峰

中文名:大漢陽峰

位    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牯嶺街以南

海    拔:1474米

特    點:雄偉高大,氣概非凡  

大漢陽峰位於廬山東南部,簡稱漢陽峰,有大漢陽峰和小漢陽峰之說,大漢陽峰是江西廬山最高峰,海拔1474米,其北還有一座小峰,小峰稱小漢陽峰[1]。 漢陽峰頂呈饅頭狀,其上有石砌的漢陽台。漢陽台附近有黑黝石碑,上刻有「大漢陽峰」四字。台前懸崖形同靠椅,據傳大禹治水時,就曾坐於此崖石之上俯視長江,思慮如何疏浚九江,由此而稱「禹王崖」。登上頂峰南眺鄱陽湖,波光若鏡,北望長江,一瀉千里,可以觀風光於極目之間。

簡介

大漢陽峰頂上有一石砌平台,名漢陽台[2],相傳盤古時,洪荒稽天,漢王曾在這裡躲避洪禍。據說在此可夜觀漢陽燈火。即或在白天,遠望近覽也頗令人心曠神怡:長江漢水,楚天吳國一覽無遺;至於近峰遠山更是折服腳下。峰頂還有一石柱,刻有「大漢陽峰」四字,其旁有聯,字跡依稀可辨,上聯是「峰從何處飛來,歷歷漢陽,正是斷魂迷楚雨」;下聯是「我欲乘風歸去,茫茫禹跡,可能留命待桑田」。刻於清光緒年間,頗有意境。台前是一石崖,名禹王崖,傳說大禹治水時,曾來這裡觀察長江水勢,考慮治水之方。人們登臨峰頂,遠眺長江滾滾東流,近觀鄱湖水波浩渺,俯視腳下群山連綿,頗感山河壯麗,氣象萬千。

廬山文化

廬山漢陽峰之所以有名,是它是廬山文化的一個載體,廬山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地方就與它相關[3]。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有「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這也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因為它還是當年大禹現治水這時,曾在此觀九江的水勢,在此思量如何治水[4]

漢陽峰歷代都有文人登臨,也有不少留下過一些千古佳作,「東南屏翰聳崔巍,一柄芙蓉頭頂栽。四面水光隨地繞,萬層峰色倚天開。當頭紅日遲遲轉,俯首青雲得得來。到此乾坤無障礙,遙從瀛海看蓬萊。」,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寫下過一篇遊記。

「東南屏翰聳崔巍,一柄芙蓉頂上栽。四面水光隨地繞,萬層峰色倚天開。當頭紅日遲遲轉,俯首青雲得得來。到此乾坤無障礙,遙從瀛海看蓬萊。」這就是描述漢陽峰。 漢陽峰峰巔上,有一方形石台,名與禹王台,為大禹治水登臨處。每當晴天一碧,萬里無雲,登此台眺望,江漢倒懸,楚楚環供,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慨。 漢陽峰南為紫霄峰、東北有小漢陽峰。西北乃一峽谷,系張性斷層,長七、八公里,是廬山較大的山谷之一,名「康王谷」,相傳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千古佳作《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就是以此谷為原型。谷的末端有一飛瀑,史載「谷簾泉」,傳說諸葛亮見此瀑,大為驚嘆。

相關傳說

廬山與大禹

傳說在堯帝時期,經常發生洪災,堯帝先是命大禹的父親治理水患。鯀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三面圍護起來,抵擋洶湧的洪水,不讓洪水進入城中。但擋來擋去,九年而不得成功,洪水總是衝破堤壩,闖進城中,造成重大的人員財產損失。堯帝極為惱怒,撤了鯀的職,還把他放逐羽山,鯀在羽山鬱鬱而終。舜帝繼位以後,不避嫌疑,力排眾議,任用鯀的兒子大禹繼續治水。

大禹走遍中原大地查看水勢、水患。他來到廬山,站在漢陽峰上,俯瞰山下九條縱橫捭闔的江河,苦思治水良策,直到夕陽西落,天色黯淡,也沒想出什麼好辦法來。當晚,他就在漢陽峰的一個山洞歇息。

半夜,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在用泥巴三面築壩,抵擋前方的來水。泥壩越築越高,可總也擋不住來水。就在他急得滿頭大汗、手忙腳亂之時,旁邊突然跳出了一隻青蛙,用腳把泥壩扒開了一個口子,壩前的水順着口子安然地流到低洼處,順着低洼處流走,險情頓時解除。大禹不由手拍額頭,大叫起來。這叫聲把他叫醒了。他坐起身,仔細回味夢中的情形,猛然醒悟到,光靠堵是治不好水患的,父親的失敗就在這裡。只有將父親單純的「圍堵障」與「疏順導滯」結合起來,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疏通壅塞的低處,把洪水引入河道、窪地或湖泊,合通四海,才有可能平息水患,保障城市鄉村的平安。後來,大禹採取這種辦法,因地制宜,疏堵結合,終於治好了水患,大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被後人傳頌至今。

現在,漢陽峰上還有一塊巨大的突出山體之外的石崖,被稱作「禹王崖」,傳說當年大禹就是端坐在崖頭觀察水情。古籍《圖經》中還有這樣的記載:離廬山漢陽峰禹王崖不遠處有一個山洞,傳說就是大禹晚上歇息的地方。山洞的石壁上還存有模糊不清的石刻,據說是大禹留下來的,尚能依稀辨認出「洪荒漾予乃攆」等字,大概意思是:洪水四處蕩漾,我要想辦法攆走(治理)洪禹在此思量治水之策相吻合。此山洞現在不知在漢陽峰的什麼地方,直到現在,每年仍有不少有心人、有志者在禹王崖四周披荊斬棘,攀岩踏壁,細細尋找,或許那個意義非凡的山洞有一天會重現人世。

大禹是否來過廬山,有很多人表示懷疑,認為是後人出於對大禹的敬仰而編造出來的。但漢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卻相信,司馬遷以治學嚴謹、從不輕信道聽途說而稱著,特別是要寫進《史記》中的人和事,一定要經得住事實的考驗。為了確保不失誤,司馬遷不畏艱險,披荊斬棘,登上漢陽峰,仔細查看與大禹有關的遺蹟,最後確信大禹曾來過這裡,進行與治水有關的活動。經過實地考察,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河渠書》里鄭重寫道:「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廬山與大禹的聯繫,就這樣被一位偉大的史學家載入部偉大經典的史冊中,這也是「廬山」這個名稱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史冊中,廬山由此告別了傳聞時代,正式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台[5]。廬山的人文歷史極為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廬山就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廬山最早的名稱很多,十分雜亂,常見的有「敷淺源」「南鄣山」「天子都」「匡山」等每個名稱都有來歷,有的還附會着虛虛實實的傳聞。而「廬山」這個名稱在歷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亮相」,並由此確認下來、沿用至今,就和流芳千古的兩位偉大人物緊密聯繫在起,這真是廬山的幸運!王以敏在漢陽峰立柱題聯,再次肯定了司馬遷的考證,確定了漢陽峰與大禹的緊密關係,同時,也擴大了此事的影響。

除了大禹,還有很多帝王登過漢陽峰。漢陽峰頂有一座石砌的方形平台,名叫「漢王台」。相傳漢代洪水滔天時,漢王曾在此避水,後人為紀念此事特修建此台。現存的漢王台為中華民國政府主席林森1929年重建,台下石門門額上所刻的「漢陽台」三字為林森所題,邊款註明:「民國十八年秋,閩侯林森建。」另據《南康志》記載,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登臨過漢陽峰。

視頻

大漢陽峰相關視頻

廬山天下悠宣傳片
廬山第一峰——(漢陽峰)
大禹傳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