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智若愚(老舍)

《大智若愚》中國現代作家老舍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學會了作文章,(文章不一定就是文藝),而後中了狀元,而後無災無病作到公卿,這恐怕是歷來的文人的最如意的算盤。相傳既久,心理就不易一時改變過來;於是在今天也許還有不少的人想用文章獵取利祿與聲名。可是,這個心理必須改變,因為它正是把文藝置之死地的禍根。

要搞文藝就必先決定去犧牲。你要忘了個人的利益與幸福,你才能作一輩子文人,為文藝而生,為文藝而死。在物質享受上,稿費版稅永遠不能比囤積走私的來頭大;在精神上,思想永遠是自取煩惱的東西。相安無事便是一夜無話,文藝也就無從產生。不甘相安無事,你便必苦心焦慮的思索,而後把那最好的,最有價值的話說出來,而後你還要認真的去駁辯,勇敢的作真理的律師。這些,都給你帶來痛苦,也許會要掉了腦袋。好話永遠不甜蜜悅耳,而真理永遠是用生命換得來的。

這樣的說來,你假若想要以一半篇作品取個文藝者的頭銜,從而展開一條小小的路徑,去弄點錢花,娶個相當漂亮的太太,或且作一番與文藝無關的事業,則似乎大可不必,因為文藝最忌敷衍,最忌腳踩兩隻船;頂好賣什麼吆喝什麼,大不該只在「好玩」,或「方便」上耍些玄虛。

只要你一想到為文藝服役,你就須馬上想到一切苦處,象要去作和尚那樣斬盡塵根,硬是準備滿身虱子連搔也不去搔一下!你要知道,凡是要救世的都須忘了自己,喪掉了自己的生命。

你要準備下那最高的思想與最深的感情,好長出文藝花朵,切不可只在文字上用工夫,以文字為神符。文字不過是文藝的工具。一把好鋸並不能使人變為好木匠

即使那是真的,你也不要先去揣摩某人怎麼仗着舅舅的力量而印出兩本書,或某人怎麼出巧計而作了編輯,從而千方百計的去仿效。文藝中無巧可取,你千萬別自騙騙人!你知道,文藝者對別人是「大智」,對自己卻是「大愚」! [1]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正紅旗)。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趙子曰》《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鬚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筆名來歷,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筆名。因為老捨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捨棄;予,我。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2]

他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