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墾利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墾利區位於山東省北部,東營市境中部,黃河入海處,東臨渤海。總面積2204平方千米,總人口22萬人(2010年末)。全區轄2個街道、5個鎮:墾利街道、興隆街道、勝坨鎮、郝家鎮、永安鎮、黃河口鎮、董集鎮,以及社區管委會、紅光漁業辦事處、墾東辦事處。區政府駐墾利街道。

屬黃河三角洲地貌類型,地勢低平,西高東低,沿黃河走向為軸線形成向海微斜,凸於渤海的扇面。境內黃河流長118千米東入渤海。小島河、永豐河、溢洪河、廣利河等主要河流均呈東西流向獨流入海。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2.3℃,年均降水量538.4毫米。淄東鐵路斜經西南部。東營機場在境域東南部。主要旅遊景點有黃河入海口、大汶流草場萬頃濕地、孤東海堤及河口站井平台、黃河口農業觀光園、黃河大橋[1]等。特產有黃河大米、毛蝦皮、渤海黑牛、渤海馬等。

歷史沿革

1941年置墾區(縣級),1943年設墾利鎮。1958年建孤島街道(縣級),同年11月13日改孤島公社,1959年設墾利縣。因境域曾被稱作墾區和利津窪而得名。一說因荒灘較多,土地肥沃,取「墾殖利民」意命名。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墾利縣,設立東營市墾利區,以原墾利縣的行政區域為墾利區的行政區域。

1996年,墾利縣面積2178平方千米,人口約20.9萬人。轄4個鎮、8個鄉。縣政府駐墾利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墾利縣常住總人口242654人,其中,墾利鎮44877人,勝坨鎮32610人,郝家鎮16648人,高蓋鎮30008人,永安鄉12280人,下鎮鄉9914人,新安鄉11078人,建林鄉19306人,西宋鄉13936人,寧海鄉20645人,勝利鄉11648人,董集鄉19704人。

2007年底,全縣總面積2204平方千米。總人口21.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8萬人。有少數民族14個,141人。轄9個鄉(鎮、辦事處),333個行政村。

2009年8月3日,經省政府批准,東營市墾利縣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墾利縣墾利鎮、西宋鄉,設立墾利街道辦事處和興隆街道辦事處,並將永安鎮的4個行政村劃歸興隆街道辦事處。將原墾利鎮的吳旺、高蓋、東麻王、西麻王、李王、東陳、復勝、補戶、鹽窩、後苟、中苟、前榆、合興、中西、民豐、南井、北井、圍子、閆家、李呈、前李呈、雙河、義和、西馮、西尚、利泉、壽山、蒼州、新安、新民、永興、西雙河、雙河鎮、邱圍、馮屋、左二、復興、六村、七村、南屋、北屋、荊嶺、南羊、左一、聯合等45個行政村和原西宋鄉的趙屋、十八戶、衛東、北永興、牧場、北鹽窩、張新、東興、東宋、勝合、北蒼州、新立、新建、大山、北河南、北河北、北於、大三合、宋坨、小口子、沈家、西坨、小高、欒家、二十一戶、西宋、夾河、中張、小三合、南三合、東張、西張、西興、崔家、朱家、邵家、五莊等37個行政村,共82個行政村劃歸墾利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墾利鎮政府。將原墾利鎮的大河、廣興、大王、周屋、興隆、黃店、南成寨、北成寨、東興、五一、杜屋、漁窪等12個行政村和永安鎮的店子、同興、西九、後李等4個行政村,共16個行政村劃歸興隆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廣興村。

2010年,撤銷董集鄉,設立董集鎮。調整後,全縣轄2個街道、5個鎮:墾利街道、興隆街道、勝坨鎮、郝家鎮、永安鎮、黃河口鎮、董集鎮。縣政府駐墾利街道。

視頻

墾利區 相關視頻

印象黃河口-航拍墾利區
墾利區全域旅遊創建匯報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