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順地戲

中文名稱:安順地戲

地理標誌:貴州省

批准時間:2006年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編號;Ⅳ-90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貴州省安順市

地戲又稱安順地戲,俗稱跳神,是中國的地方戲劇曲種之一,流行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地區的屯堡人中。地戲與屯堡人一同出現於十四世紀,但其淵源卻可以追溯到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儺祭。因此,地戲的演出形式與流行於雲南地區的儺戲十分相似。

據《續修安順府志》記載:「當草萊開闢之後,人民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於是乃有跳神戲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於農之深意」。安順地戲演出以村寨為演出單位,演員的地道的農民。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演員二、三十人,由「神頭」負責。演出時間為每年的新春佳節和農曆七月稻穀揚花時節。成年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為了祈盼一年的辛勞獲得豐收,為了來年風調雨順村寨平安,以大姓為主體的農民戲班在寨中空地圍場跳起了地戲。全村男女老少興高采烈圍場觀看。娛神與娛人相得益彰。安順地戲只演「正史」,不演龐雜劇目:只有武戲,沒有文戲。地戲的表演形式比較古樸。演員頭頂面具,面罩青紗,背插小旗,手持刀、槍等兵器,在鏗鏘的鑼鼓伴奏種相互唱、和、舞、打,場面熱烈。

2006年5月20日,安順地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源流

地戲至今約有六百餘年歷史,其出現與明朝初年中國政府以軍屯形式開發黔中安順地區有關。明朝洪武十四年間(1381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調集皖(安徽)、蘇(江蘇)、贛(江西)、浙(浙江)、豫(河南)等地三十萬武裝力量遠征雲南,一舉擊潰元朝勢力盤踞在雲南的殘部。戰事既平,朱元璋慮及雲南地處邊陲,而貴州地區土司勢力錯綜複雜,若無重鎮,「雖有雲南,亦難守也。」因此命大軍隨雲南至湖廣沿驛就地屯守,在貴州設二十四,守衙千戶所二十六,其中安順普定安莊平壩三衛及關嶺、柔遠兩守衙千戶所。斯鎮屯民,史料稱「屯堡人」,同時從史料和至今保持於屯堡人間衣飾等民俗都可輕易看出,屯堡人實為明移居邊陲漢民[2]

續修安順府志》錄:「當草萊開闢之後,人民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於是乃有跳神戲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於農之深意。」當屯堡人沿山險要衝以石為料築堡屯田之後,由於屯堡人大多出身江南,深受楚文化儺祭傳統影響,結合以屯戍民軍人之職業習慣,寓教於樂,以「跳神戲」演習屯武之事,娛神娛人,於是便出現了地戲這一地方戲種。

演出

地戲的演出單位一般是村寨,一個村寨一堂戲,演出成員皆為農民,有約二、三十人,由「神頭」帶領,組成地戲隊。地戲的基本單位是堂,由於戲書一般依古本歷史或演義(如《隋唐》、《三國》等)而寫,內容博大,所以一般一個地戲隊只演一部大書,是為一堂。

《續修安順府志》錄:「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於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地戲演出時,演員用黑色的布巾遮罩頭部,在額頭部位向上佩戴木質面具,身穿類似古代戰袍的戲服,主要的道具是木質的兵刃。而其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無樂器伴奏的說唱,由劇中人物邊說邊唱交代劇情。其唱法不分行當,有男女角,但沒有男女腔之分。其舞,以「打」為主,即表現戲中的打鬥[3]

地戲的演出程序一般分為「開箱」、「請神」、「頂神」、「掃開場」、「跳神」、「掃收場」、「封箱」等。顧名思義,「開箱」取在祭祀後開啟封裝道具和服裝的儲藏器皿並取出;「請神」是對演出人物(神明)的祭祀,並寄希望於將其靈魂寄托在演員身上。如此類推。其中,「跳神」是正式演出部分,又可細分為「設朝」、「下戰表」、「出兵」、「回朝」等程序。

其餘部分是帶有驅邪納吉成分的儺戲活動。由於屯堡人的神靈觀,更給地戲賦予「儺願」的性質,村民還會在建房求財、祈福求子的時候請地戲隊中的「神靈」(如關羽佘太君等)去進行「開財門」、「送太子」等活動。

內容

地戲的內容至今流傳的大約有三十來部大書,其皆為屯堡人喜愛的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狄家將三國英雄、瓦崗寨好漢等。內容單一,只有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沒有才子佳人戲、清官公案戲、綠林反叛戲、怪誕神話劇,只有讚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戲。反映的時代上至,下至明朝[4]

分布

地戲分布於以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為中心及市屬的平壩普定鎮寧關嶺紫雲、開發區,以及鄰近的清鎮花溪長順等地。其中西秀區為地戲集中分布的區域,在全部300堂地戲中,僅西秀區就有190多堂[5]

現狀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思維觀念也開始發生變化。在多元型現代文化的衝擊下,地戲在逐漸萎縮,演員年齡偏大且隊伍人數逐年減少。很多有地戲隊的村寨已停鑼息鼓多年沒有演出,如此下去,令人擔憂,保護這一在中國戲劇史上具有戲劇轉型活資料的古老劇種,已到刻不容緩之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順地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順地戲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廣受海內外人士關注,曾造訪法國、西班牙、韓國、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灣、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歡迎,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中國戲劇歷史博物館」,是研究戲劇發生學、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美學、歷史學、語言學等學科的活材料。

安順地戲與電影《千里走單騎》官司

在2005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千里走單騎》中,講述了一個日本父親高田岡一(由日本演員高倉健飾演)遠赴中國雲南麗江拍攝儺戲(字幕為「雲南面具戲」)。2010年1月25日安順市文化局新聞發布會稱,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千里走單騎》,影片中作為故事主線貫穿始終的「雲南面具戲」事實上是安順市的「安順 地戲 」,片中的 地戲 演員、 地戲 面具、 地戲 演出的劇目、音樂、聲腔、方言、隊形動作等均來自安順地戲。為此,安順市文化局在北京對導演張藝謀、製片人張偉平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提起訴訟,要求上述三方為電影《千里走單騎》侵犯「安順地戲」署名權一事消除影響。

2010年5月11日上午,「安順 地戲 案」在北京市西城區法院開庭審理。庭審中安順文化局相關證人訴稱,《千里走單騎》拍攝時,安順市詹家屯的地戲演員應邀前往麗江,表演了「安順地戲」傳統劇目中的《戰潼關》和《千里走單騎》,並被剪輯到影片中。但影片所宣傳的「雲南面具戲」實際上是「安順 地戲 」,而安順地戲」已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被告方的代理律師認為,《千里走單騎》只是一部故事片,是電影作品,是可以虛構的,並指安順市文化局在影片首映後5年起訴是故意炒作。庭審進行了大約2個小時,雙方表示願意調解,但未達成一致,法官稱擇日判決[6]

瀕危狀態

1、受現代文化的影響和衝擊,地戲在安順周邊的娛樂和社區交往圈越來越小,不斷呈萎縮甚至消失現象。據上世紀90年代相關資料統計,安順周邊有地戲三百餘堂,現已不足一百堂。 2、由於地戲唱本、臉譜的失散和毀壞,也使得地戲的傳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3、老一代藝人老齡化,而年輕一代又趕上找工熱潮,地戲已到了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時候。 4、現代科技的發展,有娛神功能的地戲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 5、旅遊帶來的負面影響,地戲的演出發生變異,面具雕刻越來越被其他工藝品取代。

視頻

地戲相關視頻

安順地戲形象片
首屆安順地戲文化展演
國家級非物質文件遺產"地戲",神奇而富有特色
戲曲的活化石舊州地戲

參考文獻

  1. 安順地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 屯堡人家過大年之屯俗篇:地戲的盛宴 ,搜狐,安順屯堡文化匯,2019-02-08 23:01
  3. 戲劇「活化石」貴州屯堡地戲(高清組圖),人民日報海外網
  4. 安順地戲,隨口而唱,應聲而舞,安順在線
  5. 安順地戲,貴陽網,發布時間:2016-05-11 15:29:25
  6. 訴《千里走單騎》侵權 安順地戲終審敗訴,新浪, 2011年09月15日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