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鱉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土鱉蟲,扁平卵形,長1.3~3厘米,寬1.2~2.4厘米。前端較窄,後端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較發達,蓋住頭部。腹背板9節,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較小,有1對絲狀觸角,常脫落;胸部有3對足。腹部有橫環節。氣腥,味微咸。 冀地鱉:長橢圓形。背部黑棕色,邊緣具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1]
目錄
名 稱
土鱉蟲
拼 音
Tǔ Biē Chónɡ
英文名
Ground Beetle
類 別
動物類
功效分類
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療傷藥。
別名
地鱉蟲、土元、地烏龜、蟅蟲
入藥部位
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冀地鱉的雌蟲乾燥體。
性味
咸,寒;有小毒。
歸經
歸肝經。
用法用量
常用量3~9克,煎服。
動物形態
1.地鱉: 雌雄異形,雄蟲有翅,雌蟲無翅。雌蟲長約3cm,體上下扁平,黑色而帶光澤。頭小,向腹面彎曲。口器咀嚼式,大顎堅硬。複眼發達,腎形;單眼2個。觸角絲狀,長而多節。前胸盾狀,前狹後闊,蓋子頭上。雄蟲前胸呈波狀紋,有缺刻,具翅2對。生活於地下或沙土間,多見於糧倉底下或油坊陰濕處。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2.冀地鱉: 雌蟲體寬卵圓形,較地鱉寬。蟲體表面暗黑色,無光澤,不如地鱉光亮。體背較地鱉扁。前胸背板前緣及身體周圍具紅褐色或黃褐色邊緣。體背面有密集的小顆粒狀突起,無翅。雄蟲有翅,體灰黑色,除前胸背板前緣處有明顯的淡色寬邊外,身體其他部分無細碎斑紋。多生活於廚房、灶腳及陰濕處。分布於河北、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及湖南等地。[2]
產地分布
1.地鱉,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2.冀地鱉, 分布於河北、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及湖南等地。
主治功效
破瘀血,續筋骨。用於筋骨折傷,瘀血經閉,癥瘕痞塊。
①《金匱要略》: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
②《醫林改錯》:治血鼓,腹皮上有青筋。
③《壽世新編》:治跌打損傷,瘀血攻心。
④《外科大成》:治走馬牙疳,牙落鼻崩,久不愈者。
⑤《奇效良方》:治舌腫滿口,不得語。
⑥《鮑氏小兒方》:治重舌塞痛地鱉蟲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腫處。[3]
禁忌事項
年老體弱及月經經期者慎服,孕婦禁用。
採收炮製
5~8月採收。捕捉後,置沸水中燙死,曬乾或烘乾。
藥理研究
改善心腦血管功能,具有顯著的調脂和對白血病細胞有抑制等作用。動物實驗表明,本品水提物有抗凝血作用。還有抗缺氧、抗突變、降低總膽固醇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的作用。
化學成分
含蛋白質、揮髮油、脂肪酸、氨基酸、甾醇及多種微量元素。另含各種脂肪醛和芳香醛及二氯苯和二甲基二硫醚等其他中藥少見的成分。[4]
臨床應用
①治折傷,接骨:土鱉焙存性,為末,每服10~15克。(《醫方摘要》)
②治小兒夜啼如腹痛:蟅蟲(熬令煙盡)、芍藥(炙)、川芎(熬)各等分。上三味搗末,服如(一)刀圭,日三,以乳服之。(《外台》引《古今錄驗》)
③治五淋:蟅蟲五分(熬,一作虻蟲),斑蟊二分(去翅、足,熬),地膽二分(去足,熬),豬苓三分。上四味,搗篩為散。每服四分,日進三服,夜二服。但少腹有熱者,去豬苓。服藥二月後,以器盛小便,當有所下。肉淋者下碎肉;血淋者下如繩,若如肉膿;氣淋者如羹上肥;石淋者下石或下砂。劇者十日即愈。禁食羹豬肉、生魚、蔥、鹽、醋。以小麥汁服之良。(《外台》引《范汪方》)
④治小兒臍赤腫或膿血清水出者:干蚵蚾火煅為灰,研末,敷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⑤治瘺瘡腫:干地鱉末、麝香各研少許。上二味,研勻。干摻或貼,隨乾濕治之。(《聖濟總錄》)
⑥治瘋狗咬傷:土鱉蟲七個(去足,炒),生大黃15克,桃仁七粒(去皮,尖)。白蜜15克,黃酒一碗,煎至七分服。(《吉林中草藥》)
⑦治瘰癧:鮮地鱉蟲、陳瓦花(在屋上隔年者佳,瓦上煅存性)。同搗爛。用膏藥貼上,未潰即消,已潰即斂。(《中醫雜誌》)
⑧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 不能飲食食傷 憂傷飲傷 房室傷飢傷 勞傷經絡榮衛氣傷 內有干血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十分(蒸),黃芩100克, 甘草150克,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200克, 干地黃500克,乾漆50克, 虻蟲—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蟅蟲半升。上十二味 末之煉蜜和丸 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大黃蟅蟲丸)
⑨治產婦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臍下, 亦主經水不利:大黃150克, 桃仁二十枚, 蟅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 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 煎一丸取八合 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匱要略》下瘀血湯)
⑩治血鼓 腹皮上有青筋:桃仁40克 大黃2.5克 蟅蟲三個 甘遂2.5克(為末沖服 或八分).水煎服.與膈下逐瘀湯輪流服之.(《醫林改錯》古下瘀血湯[5]
相關視頻
1.中藥土鱉蟲的功效與作用[6]
2.每日一味中藥 2-18土鱉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