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樓

中文名稱;土樓

外文名稱;earth buildings of Hakka

地理位置;福建、江西、廣東等

景點級別;AAAAA級

占地面積;最大5376.17平方米

著名景點;永定高北、洪坑土樓,

南靖雲水謠、田螺坑土樓等

讚譽;東方古城堡、世界建築奇葩等

土樓,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夾牆板夯築而成牆體(少數以土坯磚砌牆)、柱樑等構架全部採用木料的樓屋,簡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築牆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根據《現代漢浯詞典》的解釋,所謂"樓",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據此,一層的房子,即使以生土牆承重、以木料作為柱樑等構架,也不能稱為土樓,只能稱為土屋。 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土樓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並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民居建築。它們是幾次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動盪和民眾大遷徙的產物。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

土樓已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建築有3000餘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龍巖永定縣、福建省漳州南靖縣和華安縣。土樓的興建高潮是客家民系在中國動亂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的。[1]

在民間俗語中,"土樓"亦是"土樓房"的簡稱,與"洋樓房"相對而言,泛指沒有集中供暖和燃氣管道的簡易低層樓房。

歷史沿革

土樓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產生於11-13世紀(宋元時期),經過14-16世紀(明代的早、中期)的發展,至17-20世紀上半葉(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達到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而這一過程又與北方人民大規模的南遷密切相關,福建尤為明顯。

土樓在建築形式上,也經歷了從土堡(寨)到土樓的發展過程:生土夯築的長城、民居-生土夯築的土堡(寨)-堡(寨)宅合一的早期土樓-無石基土樓-成熟的土樓。[2]

產生階段

土樓的產生與中原居民大南遷是有着密切關係的。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由於北方連年戰亂,又出現罕見的大旱和蝗災,中原居民大量舉族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帶來中原先進的文化,福建開始顯現新的生機。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為了鞏固對福建的統治,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閩,駐紮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紀),中原人民為避戰亂,又一次大規模地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上述進入福建東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區的中原漢人,在與原住民的相互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閩南話為代表的福佬民系,並通過隨後不斷向海外遷徙,形成了主要分布東南亞各國數以千萬計的閩南華僑群體。

北宋末期,特別是南宋時期(1127-1279年),由於北方受金人攻打, 統治,中原民眾舉家南遷者甚多,這些南遷者多經江西贛州進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帶入中原的語言、文化,經過與當地文化的長期融合,形成了以客家話為代表的客家民系,並通過隨後的繼續向南、向海外的遷徙,形成了主要分布於中國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台灣的客家人群體,以及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客家華僑群體。

考古成果表明,從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乃至中亞、東亞的廣闊區域內,就開始了以生土夯築房屋、聚落建築的歷史。從11-13世紀始,傳統的生土建築藝術在特定的歷史大遷徙背景和特有的自然環境條件中,衍生並發展繁榮了"土樓"這一奇特的建築品類。福建土樓記載着這一歷史發展的全過程。

相關視頻

建一座土樓花了81年,居住800多人號稱土樓王

參考資料

  1. 南靖土樓導遊詞 , 快資訊 2020-10-27
  2. 福建土樓建築特色 有什麼奇特 , 快資訊 201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