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實驗室是原中國科學院土壤圈物質循環重點實驗室。2003年12月,由國家科技部批准並資助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1],依託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分別由周健民研究員和蔡道基院士擔任。

研究領域

(1)研究高強度人為活動下土壤資源的演變規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建立土壤資源信息系統,實現土壤資源數字化管理;

(2)研究土壤養分供應與植物營養調控原理和方法,建立水肥高效利用與農業清潔生產技術體系;

(3)研究土壤污染及其修復理論和技術,保障土壤環境質量;

(4)研究土壤利用與環境變化的關係,探索農業與環境協調的發展模式。

項目成果

創立了土壤圈層和物質循環理論,把傳統土壤學側重於關注生物氣候對土壤形成、特性、分布、演化的影響和側重於土壤內部 物質組成和轉化過程等的研究拓展到土壤圈與生物圈、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2]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研究。土壤圈物質循環理論不僅拓展了土壤學的研究範疇,而且使土 壤學的研究更貼近於解決農業、生態和環境問題,因而被國際土壤學界所廣泛接受。針對我國資源類型眾多、總量巨大、分布規律多樣等特點,揭示了我國土壤資源 共性和特性,發表了數以千計的論文,系統地總結並出版了一系列專著。《中國土壤》和《中國水稻土》均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發展了新的研究土壤資 源的方法,建立了一系列土壤數據庫或信息系統,在國民經濟如農業、林業、國土、環保、水利、氣象等許多部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已成為我國資源環境最為重要 的數據資料之一。通過運用15N-NMR等多種現代分析技術,揭示了新形成腐殖物質中酸解性未知態氮主要為α-氨基酸、脯氨酸氮和吡咯,獲得了非酸 解性未知態氮能為高等植物利用的依據。該項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極大地推進了土壤氮素轉化的研究,提出了氮肥合理施用量及其相應的提高氮肥 利用率的技術措施。根據這些成果編寫出版的中英文《中國土壤氮素》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在中國稻田甲烷排放研究方面,揭示了影響我國稻田甲烷 排放的關鍵因素是冬季土壤水分狀況,以充分的證據證明我國僅有冬灌田甲烷排放量較高,而其它類型的稻田甲烷排放量與世界其它國家無異。在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Global Change Biology等雜誌上發表論文數十篇,為改變國際上對稻田甲烷排放量的過高估計做出了積極貢獻。建立了一整套設施栽培技術,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實驗室在土壤資源調查、土壤合理利用與改良、土壤養分循環和改土培肥、土壤環境質量與保護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1997年以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5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部委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申請專利和已授權專利40餘項。實驗室成員每年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2003年發表在SCI源期刊上的論文60餘篇。

視頻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農廣天地》設施農業中的土壤改良技術


秒懂農業-土壤酸化的過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