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岩石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岩石圈位於地球的表層,薄而堅硬。岩石圈在軟流圈[1]之上,包含部分上地幔地殼。地殼在地幔之上,由莫氏不連續面作為分界。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許多板塊組成。

性質

岩石圈相對於其下的軟流圈,屬於較剛性、脆性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岩體仍然有足夠的強度來累積能量,發生地震。

岩石圈與軟流圈的區別在於對應力的不同響應:岩石圈在很長時間內保持剛性、彈性形變、最終可能發生脆性斷裂;軟流圈黏滯變形,在應力下塑性形變。

岩石圈的下界是上地幔岩石從脆性轉變為黏性的等溫線。超過此溫度(~1000°C),上地幔中最軟弱的礦物——橄欖石將黏性形變。

大陸岩石圈

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體深度存在爭議。大陸岩石圈的厚度約40公里到可能的75公里;其上部的~30到~50公里是大陸地殼。岩石圈的地幔部分主要由橄欖岩[2]組成。大陸地殼主要是長英質岩石。

大洋岩石圈

洋底岩石圈典型厚度為50–100公里厚(但在大洋中脊下的岩石圈厚度僅相當於地殼厚度)。大洋岩石圈主要由鎂鐵質地殼與超鐵質地幔(橄欖岩)組成,密度比大陸岩石圈更大。隨着年齡增加與越來越移動離開洋中脊,大洋岩石圈也逐漸變厚。這種加厚主要是通過傳導冷卻把熱的軟流圈轉化為岩石圈地幔,因而大洋岩石圈地幔的厚度與其年齡的平方根成比例。

大洋岩石圈在生成之後最初數千萬年,其密度小於軟流圈。此後大洋岩石圈的密度會逐漸增大最終超過軟流圈。這主要是因為岩石圈中的地幔部分熱脹冷縮,隨着溫度的下降,其密度超過了軟流圈;雖然大洋地殼由於化學分異造成密度總是小於地幔。成熟的大洋岩石圈因重力不穩定而在消減帶拆沉進入下伏的地幔軟流圈。因而大洋岩石圈的年齡最大不超過1.70億年,比數十億年的大陸岩石圈年輕得多。

大洋岩石圈被地幔柱上涌帶到地殼表層,其莫氏硬度超過石英岩石。

被消減的岩石圈

21世紀初的地球物理研究發現,一些被消減的岩石圈的大塊深入地幔深達2900公里,幾乎接近核幔邊界,同時有的岩石圈塊體漂浮於上地幔中,還有的插入地幔400公里但仍附着於上面的大陸板塊,類似於佐敦1988年提出的「構造圈」。

視頻

岩石圈 相關視頻

岩石圈的三大類岩石及地質循環過程
岩石圈的物質循環

參考文獻

  1. 軟流圈,化石網,2014-1-23
  2. 橄欖岩,Chemical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