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地的記憶(程根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地的記憶》中國當代作家程根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土地的記憶

一直以來,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對土地特別眷戀,有一種永遠離不開的深情厚意。父輩農民們幾乎都經歷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消農業稅、土地確權等過程。見證了各個時期農村興衰變化,深刻感受到一個真實、樸素的真理:順應億萬農民的選擇,尊重農民的土地權利,農民吃了定心丸,心裡無後顧之憂,說干就干,土地才有價值,農村百業興旺,日新月異,繁榮富強。

聽父親說,1950年冬至1953年春,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新的土地法宣布:「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農民手中有了自已的土地,這是農民們一直的夢想,看着自已的土地,農民們不禁熱淚盈眶。只有在新中國,婪想才變成了現實。從此,中國農民的面貌煥然一新,精神煥發,揚眉吐氣,心情舒暢,天天幹勁沖天。不到兩年時間,糧食增產增收,自給有餘,中國人民站了起來。農村的巨變就是從土地改革後開始的。

時隔幾年,農民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場飢餓的災難很快就降臨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在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大鍋飯,吃食堂,農民只出勤不出力,生產總是上不去。幹活磨洋工,吃飯放衛星,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連年糧食產量下降,農民生活又陷入極度緊張狀態中,一些婦女只能去掐摘些餵牲口的野蒿野菜和野草,拿回家中用麩子拌成菜疙瘩……勉強度曰。人民公社制度從1958年一直持續到1977年,這些年裡,糧食產量一直上不去。看着一塊塊良田沃土,莊稼總是長的黃臽臽,人哄地一時,地哄人一年。農民苦不堪言,難道這苦日子就沒有改變了嗎?

有改革,隨着1978年安微鳳陽縣小崗村的一紙「大包干」合同鑒訂成功,猶如一聲春雷,一股春風吹遍中國農村大地,將億萬農民從人民公社制度中解脫出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潮湧全國農村。人民公社解散,農民的土地失而復得,責任田成了救命田。責任田激發出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盡飢餓的農民不會忘記這個活生生的事實。千方百計精心種多好責任田,人人起早摸黑,苦幹加巧幹,連過去荒廢的溝溝邊邊都種上了莊稼和蔬菜,只一年時間,我國糧食人均產量超過世界平均水戶。一下之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農民朋友感慨地說:人民公社大鍋飯,多年糧食不過關;各種辦法都用完,最好還是大包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功不可沒。

農民什麼都不怕,就怕政策變。而萬萬沒有想到,黨的政策越來越好。90年代後期,中央政府及時決定在農村進行第二輪土地延包,承包期為30年不變。農民心裡踏實了,但農村的發展並不一帆風順,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農業稅、農林特產稅、教育附加費、鄉統籌、村提留及各類雜費等都要農民負擔,搞得人心惶惶,整天皺眉緊鎖,滿肚子怨言。

2004年中央政府發出一號文件:勉除農業稅、農林特產稅、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財政直接補貼農民等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新政策,使農民如釋重負,農民便從種糧直補,糧種補貼,家電補貼,農機具補貼,農資綜合直補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實匯,享受着黨的溫曖。2014年中央政府又對農民手中的責任田進行了一次系統性土地確權,通過土地確權後,農民仿佛象吃了一顆「定心丸」。農民在確權後的土地上有了自已的遠景規劃,不到一年時間,農村發生了翻天復地的巨變。

遠眺村莊,舊面貌己蕩然無存,一幢幢溫馨的小樓房,一條條光滑平展的水泥路,一塊塊隨風翻滾的成熟麥浪,無不彰顯出如今農民幸福美滿的新生活。周圍是綠水青山,田園風光,行走在田間小道上,你自然會思考起自解放以來,農村土地的變遷過程,誰也忘不了是黨的好政策改變了中國農民一窮二白的舊面貌,永遠告別了飢餓,是腳下的土地滋養了祖祖輩輩。人們不禁要發出在心靈深處積藏了多年的詩句:土地啊,母親!你是咱農民最值得記憶、最值得的感恩的母親![1]

作者簡介

程根子:新聞大專學歷,中國影像藝術家協會會員,安康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