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際視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國際視野經濟學術語,也就是國際眼光或者國際視角,能夠站在全球或更廣闊的角度上觀察經濟運行,市場營銷[1]

基本內容

經濟學術語,也就是國際眼光或者國際視角,能夠站在全球或更廣闊的角度上觀察經濟運行,市場營銷。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材料學院積極拓展國際化辦學空間,充分利用常州大學建設的中美、中芬、中愛、中日等國際交流平台,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交流關係,邀請海外知名教授來院講學、講課,主辦或合辦國際會議論壇,並以出國訪問學習、聯合培養、參與國際合作課題、暑期夏令營[2]等多種形式,使教師和學生的科研、學習活動從國內延伸到國外,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教學水平和國際知名度。

相關資訊

淺議中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

隨着全球化進程不斷引向深入,亟待要求作為未來中國社會建設生力軍的青少年學生具備國際視野。青少年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不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的責任。

百餘年前,梁啓超先生指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福則國富。」他同時認為中國社會文化演進歷經「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和「世界之中國」的歷史軌跡。如今隨着全球化進程不斷推向縱深,人才國際化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作為未來中國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生力軍,時代呼喚青少年學生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實現世界公民的自我認同與身份建構。為此要求我們必須提升青少年學生的世界眼光、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全球思維、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成為中學及大中院校的教學任務,國家、社會與學校教育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培養青少年學生國際視野的必要性

培養青少年學生國籍視野具有顯然的必要性。歷史地看,世界歷史是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信息技術的巨大發展更是加速了現代世界的一體化進程,擴大了現代世界的社會交往,我們自然而然置身於一個國際化的時代。橫向維度上,我們的生活與世界一起脈動。無論從衣食住行用,還是從交往形式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的每一次變化都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同時,未來呼喚我們具備國際視野。祖國強大的需要: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合作日趨緊密的今天,國家的發展尤其需要具備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同學們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的未來生力軍,所以,大家是否具有國際視野對於國家的發展尤為重要。個人發展的需要:現代社會的競爭,早已經不在局限於一城、一地、一國,而是全球性的競爭。要想在未來社會立足,就必須準備應對來自「地球村」任何可能的挑戰,這就需要大家具備國際視野。

二、什麼是國際視野

國際視野的素養至少包括多元開放的思維、平等包容的胸懷和團隊協作的精神。多元開放的思維效果,「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扇形包圍式」地去從不同角度逐漸發現問題與事物的本真面目;平等包容的胸懷要求平等地看待和對待人與物,包容地看待問題與矛盾;團隊協作的精神要求,現代社會高度組織化,亟待培養個體團隊協作的精神和能力。基於此,筆者希望通過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t theory)闡述青少年學生國際視野的養成與建立。

三、如何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國際視野

首先,對世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與認識。了解全球自然地理與自然環境的基本概況,包括世界各地主要的山川地理名勝、自然環境狀態。與此同時,還要了解世界各地主要宗教與文化的大致情況,了解各國各區域宗教傳統、文化底蘊。還要了解以美英、法德、日韓等主要國家的政治經濟現狀。此外,還要對國際交往的基本禮儀有基本的了解,如一般性交往禮儀、特殊的習慣與禁忌等。

其次,擴大認識世界的渠道多元化。課堂是最基本的信息渠道,如歷史、地理、政治、語文、英語等中學課堂以及大學校園內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公共課等。與此同時,網絡是一個信息無限的認知平台,網絡提供關於世界的海量信息,也可以提高青少年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此外,生活中的細心觀察、實地觀察也是培養青少年學生國際視野重要渠道之一。如國外旅遊、交換生和自費留學的海外學習等途徑。

第三,協調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相互關係。培養國際視野需要更為全面、客觀、理性地認識我們的祖國,讓青少年學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國,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各領域取得巨大進展,中國在經濟等領域取得非凡成就。培養國際視野讓我們發現祖國之美:有比較才有鑑別,有鑑別才有發現。

第四,問題意識與評價體系配合。教師、家長、社會團體及個人都應明確問題意識,充分發揮在青少年教育上的主導作用,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積極發掘並改進實施方案,同時建立起良好的反饋機制和評價體系。

最後,努力引導學生營建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發揮培養者主導作用的同時,提高被培養者的主體意識。通過主體身份認同的不斷建構與完善,自覺形成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內實現國際視野的集體記憶。正如美國教育學家薩波納?謝文研究表明,學習共同體應具有五方面特點:安全、開放式交流、相互欣賞、共同的目標和團結一致、相互信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