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紅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四川紅杉 |
四川紅杉(學名:Larix mastersiana Rehd. et Wils)是松科、落葉松屬喬木,高可達25米;樹皮不規則縱裂;枝平展,小枝下垂,頂端葉枕之間密生淡褐黃色柔毛;冬芽卵圓形,芽鱗黃灰色,葉片倒披針狀窄條形,先端急尖、微急尖或微鈍,嫩葉邊緣有疏毛,球果成熟前淡褐紫色,熟時褐色,橢圓狀圓柱形,苞鱗暗褐紫色,較種鱗為長,先端中肋延長成微急尖的尖頭;種子斜倒卵圓形,灰白色,種翅褐色,4-5月開花,10月球果成熟。
四川紅杉為中國特有樹種,分布於四川灌縣、寶興、汶川、平武等地,生於海拔2300-3500米地帶。
四川紅杉為稀有、珍貴、速生用材樹種。對研究落葉松屬分類有科學價值。木材可供建築、電杆、橋樑、器具、家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樹幹可割取松脂,樹皮可提栲膠。可作秦嶺高山地帶的造林樹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瀕危(EN)。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四川紅杉
- 拼音;sì chuān hóng shān
- 學名;Larix mastersiana Rehd. & Wils.
- 界;植物界
- 門;裸子植物門
- 綱;松杉綱
- 目;松杉目
- 科;松科
- 亞科;落葉松亞科
- 屬;落葉松屬
- 組;紅杉組
- 種;四川紅杉
- 保護級別;瀕危(IUCN紅色名錄)
- 命名者及年代;Rehd. & Wils.,1914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5米,胸徑80厘米;樹皮灰褐色或暗黑色,不規則縱裂;枝平展,小枝下垂,當年生長枝淡黃褐色或棕褐色,具疏生柔毛,二、三年生枝黃灰色、灰色或灰黑色;短枝直徑3-4毫米,頂端葉枕之間密生淡褐黃色柔毛;冬芽卵圓形,芽鱗黃灰色,有光澤。葉倒披針狀窄條形,長1.2-3.5厘米,寬約1毫米,先端急尖、微急尖或微鈍,嫩葉邊緣有疏毛,上面中脈隆起,稀每邊有1-2條氣孔線,下面中脈兩側各有3-5條氣孔線,表皮有乳頭狀突起。
雌球花及小球果淡紅紫色,苞鱗顯著地向後反折。球果成熟前淡褐紫色,熟時褐色,橢圓狀圓柱形,長2.5-4厘米,徑1.5-2厘米,梗長5-6毫米;中部種鱗倒三角狀圓形或腎狀圓形,長0.8-1.1厘米,寬1-1.3厘米,邊全緣,先端通常微凹,背面近中部有密生褐色柔毛;苞鱗暗褐紫色,較種鱗為長,中上部顯著地向外反折或反曲,長1.1-1.5厘米,中部寬5-7毫米,下部微漸窄,上部三角狀,先端中肋延長成微急尖的尖頭;種子斜倒卵圓形,灰白色,長2-3毫米,連同種翅長7-9毫米,種翅褐色,先端圓或微鈍。
近種區別
四川紅杉近似紅杉(Larix potaniniiBatalin),其區別主要在於雌球花和球果的苞鱗顯著地向後反折或反曲,中部寬;球果較小,橢圓狀圓柱形,中部粗,基部窄;種鱗倒三角狀寬圓形,質地較薄,背面密生褐色柔毛。
生長環境
四川紅杉生長於海拔2300-3500米的四川盆地西北緣山地,地處大雪山至邛峽山以東。氣候特點是全年無夏,冬春干寒,夏季溫暖,雨量較多,年平均溫4-8℃,相對濕度80-85%,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四川紅杉為中國落葉松屬植物中較耐陰的種類,喜溫涼、濕潤氣候,多生於溝谷、溪邊或冷杉、雲杉林緣,常與其他闊時樹種組成針闊混交林。
分布範圍
四川紅杉為中國特有樹種,僅分布於四川岷江流域的茂汶、理縣、汶川、灌縣,大渡河流域的馬爾康、小金,涪江上游的平武,青衣江上游的寶興、天全等地。
生長習性
花芽11月中旬前形成,翌年5月開花,球果9-10月成熟,結實間隔期一般3-5年。幼齡階段有明顯的速生性,比相同條件下的紅杉(Larix potaninii Batalin)萌動早,生長期長。抗病蟲害能力較弱,特別是幼齡階段。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球果採收後,攤開曝曬,或置於通風處,待種子自然脫落,然後置於陰涼通風處備用。圃地應選陽光充足、濕度大、土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播種前應進行選種、消毒、催芽等處理。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苗期應注意防止枯病。一般3年生苗即可出圃栽植。
主要價值
經濟:邊材淡黃色,心材紅褐色,紋理直,結構細,材質較輕軟,比重0.45,耐水濕。可供建築、電杆、橋樑、器具、家具及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樹幹可割取
松脂,樹皮可提栲膠。可作秦嶺高山地帶的造林樹種。
科研:四川紅杉為稀有、珍貴、速生用材樹種。對研究落葉松屬分類有科學價值。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種群現狀
瀕危種。過去曾有大面積純林,由於長期過度採伐,森林面積越來越小,林地環境日趨惡化,目呈小塊狀或零星散生。
保護措施
中國四川臥龍已建立自然保護區,應將四川紅杉列入保護對象。在其它未建自然保護區的地方,應嚴禁砍伐,採取人為措施,促進天然更新。林業部門應積極開展育苗、造林,擴大其栽培範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