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川博物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四川博物館

地點: 四川省成都市

竣工時間: 2009年

館藏精品: 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

院藏文物: 30萬餘件

四川博物院位於四川成都,始建於1941年,已有70餘年歷史。現有院藏文物30萬餘件,是其中珍貴文物5萬餘件。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等。

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館落成。新館占地88畝,位於成都市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區。這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在全國公共博物館中占有重要地位[1]

歷史來源

四川省博物館創建於1941年3月,館址在皇城明遠樓。

1949年改名為"川西人民博物館",館址遷至人民公園內。

1952年改為"四川省博物館"。

1965年,由人民公園遷至人民南路四段。

1984年5月題,鄧小平寫了館標"四川省博物館"。

2001年,四川省博物館被國家計委列入"十五"發展計劃,決定在浣花風景名勝區建新館。

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館老館閉館。

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破土動工。

2007年10月底開始規模龐大的文物搬遷工作。

2009年5月1日新館開館。

場館組成

萬佛寺

萬佛寺位於成都市西門外通錦橋,相傳建於東漢延熹(公元158-167)年間,是成都著名古剎,從南朝至明代的千餘年間,香火連綿不斷。根據文獻和出土造像題記,萬佛寺南朝時名安浦寺,唐代名淨眾寺,宋代改名淨因寺,明代又名萬佛寺,明末毀於兵亂。

萬佛寺遺址自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出土以來,先後四次出土了大批石刻造像,約二百餘件。其中,有兩次出土的造像大多為四川博物院收藏,內容有佛像、菩薩像、造像碑、造像龕、伎樂像及各種建築構件。其出土的南朝梁(公元420年-589年)造像刻有明確的紀年,是研究早期佛教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萬佛寺石刻造像在四川乃至全國石刻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題材豐富,布局複雜而完整,雕刻細膩而精美,其中的不少精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並被收入各種圖錄中。我們從館藏萬佛寺石刻中挑選出部分精品,同時也附帶選出幾件我省其它地區出土的石刻造像進行展出,以滿足廣大群眾對佛教藝術的需求。這是成都萬佛寺石刻出土一百餘年第一次集中展示,它將讓你領略到佛教藝術的魅力。

陶瓷館

陶瓷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它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影相伴,它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成果之一,是泥與火的完美結合。

中國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早在15000年前的先民們就創造了陶器,至夏商瓷器萌芽,漢代已能燒製成熟的瓷器,陶瓷仍與我們朝夕相處,豐富和美化着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瓷器曾作為"使者",向世人展示我華夏的輝煌,以至英文的China(瓷器)成為了中國的象徵和代名詞。

巴蜀的陶瓷發展也經歷了同樣的歷程,從稚拙古樸的大溪彩陶、生動形象的漢代陶塑、多彩多姿的宋三彩俑,到別具一格的青羊宮窯、邛窯、玉堂窯、廣元窯、磁峰窯、琉璃廠窯……,無不展示出巴蜀陶瓷自然質樸的魅力,她雖沒有官窯瓷器的精美華貴,但卻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特別是邛窯的彩斑、點彩和彩繪,拓展了陶瓷裝飾藝術的新天地,久負盛名的省油燈,可堪稱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發明創造。這裡還薈萃了全國其他窯系的作品,她們如詩、如畫、如美酒;類玉、類銀、類冰雪,訴說着中國古老瓷器的美麗故事。

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叩開陶瓷藝術之門,去領略她的百態千姿、萬般風情吧!

書畫館

中國書畫源遠流長,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財富。

四川的書畫藝術有很深厚的傳統。從唐代開始,一些京都和外地畫家紛紛隨唐玄宗唐僖宗避亂而來,給四川的書畫藝術帶來了興盛的景象。《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到"蜀道僻遠而畫手獨多於四方"。《益州書畫名人錄》記載,從唐乾元(公元758年)到宋乾德(公元967年),和清初到民國(公元1736到1046年)這兩段歷史時期的川籍和在川的外籍書畫名人達1100多人,由此給四川留下了無以計數的法書名畫。抗戰時期,四川作為大後方,又匯集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名人和藝術家,再次掀起了近代藝術的大潮。

這裡展出的館藏書畫精品,雖吉光片羽,卻也能夠領略中國書畫光輝燦爛的文化傳統,其特色讓人留戀往返。

民族文物

川西南豪爽的彝家兄弟,川西高原粗獷的藏族漢子,川西北質樸的羌族人家,川南清純的苗鄉少女,還有回、蒙古、土家等十四個世居少數民族兄弟共同居住在四川的山山水水間,高原、山林給予每個民族不同的稟賦和性情。古老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終在這一刻交融,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風俗、禮儀,如同在五彩斑斕的萬花筒中瞭望,那燦爛如花、美若朝霞的民族服飾,那精美細緻、巧奪天工的民族工藝,那神秘莫測、敬神禮佛的宗教法器,等等,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結,具有獨特、悠長的藝術韻味,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我們在這裡展出的民族文物是從館藏七千多件民族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它們不過是民族文化大海中之一粟,卻已經讓我們為之心醉和迷戀。我們相信,古老的民族文化之花,必將會更加嬌艷,以她那璀璨的、攝人心魄的魅力在世人面前綻放異彩。

四川館

二十世紀是四川歷史上波瀾壯闊、風雲變幻的100年,其間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舞台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我們擷取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幾個片段,奉獻給觀眾。

本展覽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四川保路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軍長征過四川",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騰飛的四川"三段史實為主要內容,通過近300張資料照片和200餘件歷史文物,再現百年來四川人民的奮鬥歷史,彰顯四川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振興中華而不屈不撓鬥爭的崇高精神。

溫故知新,鑑古知今。四川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一定能夠繼承革命傳統,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譜寫更加燦爛的歷史篇章。

張大千書畫館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著名畫家張善子和張大千先生既取意《大風歌》,又擷名明末清初畫家張大風之名,為他們的畫堂命名為"大風堂"。張氏昆仲不虛此名,在二十世紀的畫壇揮毫揚風,藝振寰宇。

大千先生仙壽八十有五,從藝七十餘載,仰天縱之才,盡畢生之功,蹤跡先賢,遍游名山,熔鑄古今,集先古畫學之大成,施墨成畫三萬餘幀。工筆寫意均入妙境,山水、人物、花鳥皆富神采。其清麗俊逸之筆,縱情潑彩之韻,令中西雅士神往。他的才情與勤勉、膽識與閱歷皆非常人所能企及,正如徐悲鴻先生所譽:"張大千,乃五百年來第一人也!"。

四川博物院對大千先生畫作的收藏,也堪稱富甲一方,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隨着您眼波的流動,那一幅幅金碧巨製,一層層清逸筆墨,一枚枚玲瓏玉印,一段段過往舊事將牽引您走進一個非凡的大千世界。

藏傳佛教文物館

藏傳佛教是公元7世紀分別由印度和我國漢地傳入西藏後,經過三個多世紀與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相互碰撞、相互吸納的過程中,逐漸本土化了的具有濃郁西藏特色的佛教。又稱"西藏佛教",俗稱"喇嘛教"。

藏傳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寧瑪、薩迦、噶舉、格魯四個主要教派和一些小教派。這些小教派有的後來自行消失,有的融入到主要教派之中,其中的覺囊派尚存,活躍於今四川、甘肅藏區。苯教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藏傳佛教化。

藏傳佛教對藏民族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滲入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風俗習慣中,成為我國藏族廣泛信仰的宗教,並且通過長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傳入我國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門巴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在我國西藏、四川、雲南、甘肅、青海、新疆、內蒙七省流傳,並傳入錫金、不丹、尼泊爾、蒙古人民共和國及俄羅斯的布里亞特等國家和地區。

四川是我國的第二大藏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我館收藏的藏傳佛教文物十分豐富。這些文物全面反映了一千年多來佛教文化在藏族地區的傳播和發展。我們從中挑選出部分精品進行專題陳列,這些文物幾乎都是第一次對外公開展出,它們除了讓你對博大精深的藏傳佛教文化讚嘆外,還將給你帶來美的享受。

漢代陶石藝術館

兩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處於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經濟發展、疆土擴張,漢代陶石藝術就是在這片時代沃土上生長出來的藝術奇葩。

以畫像石、畫像磚以及陶塑藝術為代表的漢代陶石藝術,是當時"厚葬"風俗的產物,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時代特徵。西漢中晚期,厚葬之風盛行,為畫像石、畫像磚的大量產生創造了條件。

四川盆地開發較早,秦統一巴蜀後,中原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得以迅速傳播,四川漢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都有極大的提高,文翁興學又使蜀地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安定富庶的四川自然成為陶石藝術流行的重要區域,從西漢中後期開始,盛行於東漢時期,最晚到蜀漢初期。不僅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而且其畫像風格極具地方特點。

東漢時期道教神仙思想的盛行,對漢代喪葬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們相信"靈魂不死","死後升天"。漢代陶石藝術中沒有生命消亡的陰影,而是充滿了對生命的禮讚和渴望,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作品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它生動而形象地展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在塑造技巧上還是在雕刻手法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不僅在研究漢代社會生活、精神信仰、道德觀念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同時在中國藝術史上寫下了燦爛輝煌的篇章。

工藝美術

在中國工藝品瑰麗宏偉、蔚為壯觀的藝術寶庫中,玉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皮影、鼻煙壺、刺繡等門類是藝術瀚海中不可或缺的風景。本館所展示的是我館所珍藏工藝美術的精品。時間跨度早至商代,晚至清末民國初年。它們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也是生活中的實用之物。其造型獨特、色彩絢麗、雕飾華美,已成為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銅館

紅銅和錫或鉛的合金稱青銅。作為中國青銅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左右,巴蜀青銅器在與夏商周青銅文化的交流中,逐漸形成自己獨具特徵的青銅文化。中國古典文獻汗牛充棟,但有關巴蜀歷史的記載卻寥若晨星。因此,古巴蜀的歷史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新繁水觀音、巴縣冬筍壩、昭化寶輪院、彭州竹瓦街、成都羊子山、成都百花潭、重慶涪陵小田溪、新都馬家鄉、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以及茂縣、宣漢縣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器。此外,與四川相鄰的陝西漢中、寶雞以及湖北宜昌等相鄰省區也都發現了具有巴蜀文化特徵的青銅器,給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證明在廣袤的四川盆地,大約在三、四千年前,蜀人就創建了高度文明的古國,後來又和巴人一起創造了燦爛的巴蜀青銅文化,代表了巴蜀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當我們默立在巴蜀先民留下的寶貴遺產面前時,不能不感嘆先民們在創造自身文化的同時,不忘汲取商周文化精髓的胸懷和睿智;不能不欽佩先民們在創造富裕的物質世界的同時,也創造了浪漫的青銅藝術世界中的輝煌。

這裡展出的僅僅是四川博物院藏青銅器的一部分,它的神秘與奇特將會告訴你昔日的榮光。

文物保護

展廳內呈現的都是國寶重器,文物的保護自然不能馬虎。恆溫、恆濕,除了現代博物館常見的保護措施外,省博新館還特地引進了聲光系統。李江濤表示,特別是書畫作品,不比器皿,遊客要更清楚地欣賞,必須要求較好的光線,然而光線對文物損害在所難免,所以新館所有書法繪畫、紡織展廳的燈光全部使用聲控燈組,當陳列館無人進入時,所有燈組都會自然暗淡。除了聲光系統,所有展櫃還採用了一種透光度極高,且有防彈功能的超白玻璃,這樣參觀者很容易便能看到文物最真實、最細緻的一面。

四川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已初具規模,擁有三層15間較為獨立的工作室,有着現代化的化學實驗室、分析檢測室、精密分析儀器室等,這將為文物的保護和科學研究提供強大支撐。高素質的專業化保護修復隊伍,是文保中心的基石。通過人才引進、專業培訓學習等,文保中心現已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1人,其中高級職稱有5人。文物修復的門類涵蓋書畫、石刻、陶瓷器、漆木器和金屬器五大類。

文保中心不但肩負本院文物的保護修復,而且致力於全省乃至西南地區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復。2011年底,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還通過與省內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華通博物館三家組建了"四川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以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目的,共同為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文物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