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順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順宗
概要
姓名 李誦
廟號 順宗
諡號 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初諡)
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849年加諡)
陵墓 豐陵
政權 唐朝
在世 761年2月21日-806年2月11日 (44歲)
在位 805年
年號 永貞:805年八月—十二月

李誦(761年1月8日―806年),即唐順宗(805年在位),唐德宗李适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則天唐殤帝以外)[1]

李誦初封宣城郡王,後進封宣王,779年立為太子。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同年八月,禪位給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次年李誦駕崩,諡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葬於豐陵。

生平

唐順宗在父親唐德宗李适即位的當年,即大曆十四年(779)十二月詔立為皇太子,到了第二年即建中元年(780)正月備禮冊立。到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遺詔傳位,二十四日宣遺詔,他於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這樣算來,唐順宗做皇太子整整25年,按照當時習慣,就是26年。

從順宗位居儲君26年間的所作所為看,他的政治態度是謹慎的。他在父皇面前,只在一件事上發表過意見,那就是在貞元末年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齡韋渠牟等為宰相。大家知道,德宗在晚年的時候,對大臣的猜忌和防範心加重,不再假權宰相,使其身邊的奸佞小人得到信任和重用,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依靠德宗的寵幸,排擠誣陷陸贄等人。裴延齡等人借盤剝黎民、聚斂財富而得進用切齒痛恨,朝廷之上,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身為太子的順宗總是找機會,在父皇心情好的時候,從容論爭,指出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終沒有任用裴延齡、韋渠牟入相。

順宗做太子期間,不僅暗中非常關注朝政,而且在他身邊還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組成了一個以"二王"為中心的東宮政治小集團。王伾王叔文成為集團的核心,在其周圍,還有一批年富力強的擁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標的成員。這些成員當時都是知名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劉禹錫柳宗元

上元二年(761年)陰曆正月十二日(陽曆761年2月21日),生於長安之東內。初封宣城郡王大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崩,唐德宗繼位,六月,李誦進封宣王,十二月乙卯,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即位,改元永貞。任用東宮舊人王伾王叔文翰林學士,在宰相韋執誼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准程异等人支持下,從事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並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史稱「永貞革新[2]

從順宗位居儲君26年間的所作所為看,他的政治態度是謹慎的。他在父皇面前,只在一件事上發表過意見,那就是在貞元末年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齡、韋渠牟等為宰相。大家知道,德宗晚年因為在位時間長了,對大臣的猜忌和防範心加重,不再假權宰相,使其身邊的奸佞小人得到信任和重用,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依靠德宗的寵幸,因間用事,刻下取功,排擠誣陷陸贄等人。普天之下,對裴延齡等人借盤剝黎民、聚斂財富而得進用切齒痛恨,朝廷之上,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身為太子的順宗總是找機會,在父皇心情好的時候,從容論爭,指出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終沒有任用裴延齡、韋渠牟入相。韓愈評價他"居儲位二十年(這裡是指其大概,並非實指),天下陰受其賜",所言不免有些溢美,大概就是指這件事而言的。但順宗對於其他的事情,總是三緘其口,更不敢輕舉妄動。每逢在父皇跟前談事論奏,他總是嚴肅有餘,即使對皇帝身邊親信的宦官,也未嘗假以顏色,他把個人的喜怒哀樂深藏心底。對朝廷上下的人物,他基本上也是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然而,這些都是表面現象。順宗位居儲君期間,也絕對不是對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關心的,他身邊的王伾和王叔文等人就經常和他談論天下大事和民間疾苦。

順宗即位時已患中風,喑啞不能言,詔令皆出牛昭容手。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部分官僚藩鎮,逼其退位,傳位於太子李純,貶王伾等人,史稱「永貞內禪」(順宗朝僅歷七月,舊制逾年改元,內禪暨革新失敗之後,方以太上皇詔,改元永貞)。又貶斥韓泰等八人,史稱「二王八司馬」。次年元和元年陰曆正月十九日(806年2月11日),崩於興慶宮之咸寧殿。官方說法為病死。野史認為順宗是被宦官謀殺而死,其事透過唐人傳奇辛公平上仙記》的影射以流傳後世[3]

死後諡號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后妃

  • 皇后
  • 莊憲皇后王氏,原為良娣,生唐憲宗、李綰、漢陽公主梁國恭靖公主雲安公主
  • 妃嬪[4]
  • 董良媛,後為太上皇德妃
  • 趙昭儀,生李結,後為太妃
  • 王昭儀,生李總、李約、李緄,後為太妃。
  • 王昭儀,原為承徽,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與李總母是否為同一人,無考
  • 趙昭儀,原為承徽,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與李結母是否為同一人,無考
  • 崔充儀,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楊充儀,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王昭媛,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王昭容,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牛昭容(記載於《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三十六》)
  • 牛修儀,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張美人,貞元二十一年五月甲辰由承徽封
  • 張昭訓[5],生李經,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封為太妃,《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 德宗順宗諸子》記為:「王昭儀生郯王經」。
  • 閻昭訓,生李絢,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封為太妃,《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 德宗順宗諸子》記為:「王昭訓生衡王絢」。
  • 崔昭訓,又記為崔昭儀[6],生潯陽公主,元和元年八月甲子封為太妃
  • 崔昭訓,臨汝公主母,與潯陽公主母是否為一人,待考。
  • 許氏,順宗逝後為美人
  • 尹氏,順宗逝後為才人
  • 段氏,順宗逝後為才人
  • 陳氏,生第十七女文安公主
  • 太子妃蕭氏,肅宗之女郜國公主和第二任駙馬蕭升生的女兒。唐德宗時,郜國公主被誣陷「巫蠱」牽連太子妃蕭氏,唐德宗李适多次要把太子妃廢掉,改立王良娣為新太子妃;但李誦一直勸阻父皇不肯拋棄髮妻[來源請求]。但蕭妃最終沒能逃脫厄運,唐德宗擔心蕭妃因母親兄弟之事怨恨他,決定殺了蕭妃。等郜國公主一死,偏巧太子生病,唐德宗就乘機殺害了蕭妃,諡惠。[7]

子女

順宗二十八子[8]:莊憲皇后王氏生憲宗,王昭儀生李經,趙昭儀生李結,王昭儀生李綜、李約、李緄,閻昭訓生李絢,其他王子的生母資料已失,另有四王早薨無諡號。另有一子李謜,因為唐德宗所喜愛,作為德宗第八子。

  1. 廣陵郡王→皇太子→憲宗李純(初名李淳)
  2. 建康郡王→郯王李經(初名李渙)
  3. 洋川郡王→均王李緯(初名李沔)
  4. 臨淮郡王→漵王李縱(初名李洵)
  5. 弘農郡王→莒王李紓(初名李浼)
  6. 漢東郡王→密王李綢(初名李泳)
  7. 晉陵郡王→郇王李綜(初名李湜)
  8. 高平郡王→邵王李約(初名李漵)
  9. 雲安郡王→宋王李結(初名李滋)
  10. 宣城郡王→集王李緗(初名李淮)
  11. 德陽郡王→冀王李絿(初名李湑)
  12. 河東郡王→和王李綺(初名李浥)
  13. 衡王李絢
  14. 欽王李績
  15. 會王李纁
  16. 福王李綰(本名李浥)
  17. 洛交郡王→珍王李繕(本名李況)
  18. 撫王李紘
  19. 岳王李緄
  20. 袁王李紳
  21. 桂王李綸
  22. 翼王李綽
  23. 蘄王李緝

唐順宗死因之謎

順宗當上皇帝不久就讓位給皇太子,自稱是太上皇。此後不久,又莫名其妙地突然死了。死的前一天,憲宗對外宣布順宗病重,一天後就駕崩了,這使人覺得順宗的死像演戲一樣。有人提出透過一些筆記和詩文看本質,順宗是被憲宗和宦官們害死的。也有人不同意,認為順宗是正常病死的,順宗和憲宗關係融洽,根本沒有被憲宗殺害的可能。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順宗去世。這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在位僅八個月,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傳位給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死時僅46歲。

唐順宗的死因,根據《舊唐書》《資治通鑑》等書的記載是病死的,長期以來人們沒有懷疑。20世紀60年代,史學界經過對正史和筆記小說的研究,在這個問題上有了突破,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順宗是被殺而死的。

卞孝萱先生在其《劉禹錫年譜》一書中首先提出了順宗被殺的觀點。他認為順宗死得太突然,是一個歷史上的疑案。此後他在《劉禹錫年譜》、《劉禹錫評傳》等書中重申了他的觀點。

卞孝萱先生認為唐順宗李誦是唐德宗的長子,在被立為太子後,德宗還曾想要廢掉他,其原因是德宗身邊的宦官們想立舒王李誼。貞元二十一年(785年),德宗病,想與李誦見一面而不可能。這時的德宗還沒有病重到臥床不起的程度,卻受到了宦官和在身旁侍醫藥的舒王的阻撓。德宗升天后,宦官們認為「東宮疾恙方甚」,「內中商量,所立未定」。大臣衛次公馬上發表自己看法:「皇太子雖有病,但他是嫡長子,內外繫心。如果實在不得已,就立皇太孫廣陵王。」其他大臣跟着呼應,宦官們的陰謀就只能作罷。順宗即位後,曾經採取了一系列抑制宦官勢力的措施,使宦官們對他恨之入骨,他們遂決定廢順宗、另立皇帝。由於前兩次廢立未成,舒王李誼不是德宗的親生兒子,名分不正,遭到反對,這次宦官們選定了李淳。他們在永貞元年(805年)三月立李淳為太子,改名純,七月讓他主理軍國政事,八月李純即位為皇帝,順宗為太上皇。表面上看,立李純是順宗的旨意,實際上是宦官逼迫順宗這樣做的。當時起了最大作用的幾個宦官是劉光奇、俱文珍、薛盈珍、西門大夫等。

順宗讓位不久,就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怪事。有個叫羅令則的山人,「妄構異說,凡數百言,皆廢立之事」。被有關官員鞫得奸狀後,憲宗將羅令則一夥全部杖死。羅令則等人想擁立的皇帝從史書記載來看,是舒王李誼。憲宗上台後,李誼實際上成了憲宗和宦官們政治上的贅疣。現今有人拿李誼作號召,興風作浪,正好被憲宗藉機拔掉。這時的太上皇也同樣是政治上的贅疣,舒王不明不白死後,太上皇就不能平安無事了。元和元年(806年)春正月癸未,「詔以太上皇舊恙愆和,親侍藥膳」。但至甲申,太上皇就崩於興慶宮,「遷殯於太極殿,發喪」。憲宗向全國公布太上皇的病情,這在唐朝歷史上罕見的。癸未才公布太上皇病情,甲申就宣告太上皇死了,簡直是在演戲一般。推測太上皇不是死於甲申,而是死於癸未。憲宗與宦官們秘喪一日,故意先公布太上皇病情,以此來掩蓋太上皇被害的真相。搶先公布太上皇病情的做法是欲蓋彌彰,恰恰暴露出憲宗和宦官們做賊心虛,暴露出太上皇之死十分可疑。

李諒(復言)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成員,順宗時為度支巡官、左拾遺,憲宗時被貶為澄城縣令,後為彭城令。他有部小說叫《續幽怪錄》,內中有一篇為《辛公平上仙》,裡面的人名皆系假託,如辛公平為心公平,皆有寓意。在這部小說中,李復言用「傳奇」表達了順宗被殺的隱事,以抒其悲憤。他得知了順宗被宦官殺害的真相,作為永貞革新的參與者,他義不容辭地記載了順宗被害的隱事。

這個新穎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章士釗在《柳文指要》中大為讚賞,說:「順宗絕對出於幽崩。憲宗當時受制於群奄,己欲不為商臣,亦不可得。此事公文書內,絕無遺蹟可查。李復言之《續幽怪錄》成為絕可信賴之孤證。」他認為不管殺順宗的是誰,其主謀其實就是憲宗,因此他認為順宗被殺是「永貞逆案」。

吳汝煜不但贊同上述觀點,而且認為憲宗和順宗早就不和,宮廷鬥爭的殘酷性及李氏父子之間本來就不融洽的關係,決定了憲宗殺順宗是有可能的。此外,劉禹錫的《武陵書懷五十韻》的小序中,引用了《義陵記》的「項籍殺義帝於郴」和「今吾王何罪乃見殺」等。不過是借端托寓,影射順宗被殺。劉禹錫抑制不住悲痛的感情,在詩的結尾透露了消息:「南合無灞岸,旦夕上高原。」上句從王粲的《七哀詩》「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化出,暗示「望長安」之意,下句用《漢書·蘇武傳》的一個典故:「蘇武聽說漢武帝死了,南向號哭,嘔血,一連數月都是如此。」這裡暗指劉禹錫自己悲悼順宗的心情與蘇武哭臨漢武帝相同。可以這樣說,《武陵書懷》是一篇比《續幽怪錄》中《辛公平上仙》更為直接地反映了順宗被殺事件的重要史料。劉禹錫是這一宮廷內幕的最早揭露者。

上述觀點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張鐵夫認為《辛公平上仙》不是王叔文集團的李諒(復言)所撰。他認為《續幽怪錄》一書中,編者一會兒自稱李生,一會兒又自稱是復言。按照古人名卑字尊的傳統,稱人用字,以示尊崇;稱己用名,以示謙卑。自稱李生、復言,都是表示謙卑的意思。可見復言是李生的名,而不是他的字。《續幽怪錄》的編者李復言,與王叔文集團的李諒,是名、字不同的兩個人。從編者的本意來看,《辛公平上仙》不是影射順宗被殺。在《續幽怪錄》中,記述的都是一些關於神仙道術、因果報應、宿命前定的奇事異聞,其來源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的,根本不值一談,編者主要用來宣傳善惡報應、安分知命的思想,從而又具有一種懲惡勸善、警戒世人、輔佐教化的思想傾向和社會作用。《辛公平上仙》的本意,也是用來箴勸、警戒的,而非比喻和影射。

《武陵書懷》的結尾二韻是:「就日秦京遠,臨風楚奏煩。南登無灞岸,旦夕上高原。」意為:心向君王卻離京師遙遠,對風興感逐臣的奏書言煩。欲望長安卻無灞陵岸可登,早晚只好踏上這平原的高處了。這二韻是一個整體,結合起來看,它表達的是元和大赦之後,劉禹錫對憲宗皇帝的殷切期望,能移京郊為官的迫切心情。根據這首詩得出順宗被殺的結論,一個明顯和重要的失誤是忽略了該詩以二韻為一個小節,表達一個完整意思這個基本事實,而將二韻割裂開來,遂望文生義,別出心裁。詩的小序中提到「項籍殺義帝於郴」,義帝影射的不是順宗而是王叔文。因為義帝之出身、立用、被逐乃至被殺害,與王叔文事類同。更重要的一點是義帝屬無罪被殺,王叔文也是無罪被殺。王叔文於劉禹錫有知遇提拔之恩,對他的無罪被殺,劉禹錫自然是極其沉痛和悲憤的。這種心情,表現在詩篇中,便是為王叔文和自己鳴冤叫屈。從「繼明懸日月」等來看,順宗當時還活着,由於劉禹錫在武陵,聽到順宗死的消息應該更晚。既然順宗當時還活着,將《書懷》作為順宗被殺的證據,是講不通的。

持這種觀點者認為,當時宮廷鬥爭的結局,不是憲宗殺害了順宗,而是憲宗和順宗聯合驅逐和殺害了王叔文。改革中,由於王叔文集團竭力阻撓宦官俱文珍立太子的做法,讓原本站在王叔文背後的順宗站到了皇太子這一邊。這時的順宗與皇太子的關係是志同道合、融洽無間的。而二王由於反對立太子,順宗開始對他們不信任和疏遠,改革的敗端也就出現了。改革的過程中,王叔文張揚威福,獨斷專行,樹植黨羽,排斥異己,引起了朝廷內外的強烈反對,也導致了順宗的厭惡和不滿,終於命令憲宗「伸遠不仁之害」,將其逐出朝廷,置於死地。順宗是堅定、明確地站在皇太子一邊的,憲宗對順宗也是愛敬雙奉、忠孝兩全的。說順宗被憲宗逼宮,最後被害死,既無客觀上的可能,更無主觀上的必要,是沒有事實根據的。順宗被殺說者將王叔文集團和皇太子集團的鬥爭誤認為是順宗與憲宗的鬥爭,是混淆了兩件不同甚至相反的歷史事實。柳宗元和劉禹錫都有詩文批評順宗和憲宗,這也從反面說明憲宗和順宗是志同道合、關係融洽、沒有隔閡的。

順宗到底是怎麼死的?為什麼他死得這樣突然?如果根據史書上說他是病死的,這多少是會讓人產生懷疑的。但如果說他是被殺死的,也有一些事實解釋不通。看來順宗的死因仍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案。

陵寢遺址

豐陵是唐順宗李誦與莊憲皇后的合葬陵,位於今陝西富平縣城東北約20公里處的金瓮山之陽(今曹村鄉陵前村),因山為陵,陵區周圍20公里,東北距唐睿宗之橋陵26公里。1956年8月6日,陝西省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順宗李誦是唐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之一,陵園規模較小。由於歷史的變遷和自然因素的破壞,豐陵陵園內的建築遺蹟已所存無幾。陵園內城四門外原各置石獅1對;朱雀門外原置石人10對、石馬5對、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玄武門外原置石馬3對。今已損毀殆盡。惟朱雀門外現存殘華表1件,八稜柱狀,仰覆蓮寶珠頂,通高3。71米,棱面寬0。38米不等。棱面陰線刻迦陵頻伽、獬豸、鳳、花卉、吹笛童子等;玄武門外現存石獅1座,高1。75米,且大部分埋入地下;仗馬2件;西門外存石獅1對,均殘。陵園內另有清代巡撫畢沅所立「唐順宗豐陵」石碑1通。據當地百姓介紹,「文革」時,豐陵玄宮隧道被掘進10餘米,石刻大部分被損毀。史載陪葬墓一座,為莊憲皇后王氏。

視頻

唐順宗李誦,唐朝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皇帝

唐順宗豐陵

參考資料

  1.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所述,順宗退位後(805年八月)才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而革新時的年號仍然為德宗的「貞元二十一年」。
  2. 杜文玉.《唐代宮廷史》下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第493~495頁
  3. 黃永年.《唐史十二講》:中華書局,2007年
  4. 舊唐書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五月己巳,......承徽王氏、趙氏可昭儀,崔氏、楊氏可充儀,王氏可昭媛,王氏可昭容,牛氏可修儀,張氏可美人。.....誥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后,良媛董氏為太上皇德妃。......甲子,郇王母王昭儀、宋王母趙昭儀、郯王母張昭訓、衡王母閻昭訓等,各以其王並為太妃。以許氏為美人,尹氏、段氏為才人。潯陽公主母崔昭訓為太妃。
  5. 昭訓,為太子妾名號。
  6. 新唐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潯陽公主,崔昭儀所生。大和三年,與平恩邵陽二公主並為道士,歲賜封物七百匹。
  7. 新唐書卷77
  8. *《新唐書 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記為:「順宗二十七子:莊憲皇后生憲宗皇帝及綰,張昭訓生經,趙昭儀生結,王昭儀生總、約、緄;餘二十王,史亡母之氏、位,四王蚤薨,亡官諡。」
    •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 德宗順宗諸子》記為:「順宗二十三子:莊憲皇后王氏生憲宗皇帝;王昭儀生郯王經;趙昭儀生宋王結;王昭儀生郇王綜;王昭訓生衡王絢;餘十八王,本錄不載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