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響堂山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響堂山石窟或稱響堂寺石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分為南北兩窟。南響堂在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的臨水鎮紙坊村西北,北響堂在和村東的鼓山天鼓峰西坡,兩地相距約15公里。響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1961年被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簡介

南響堂石窟地處臨水鎮紙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近旁有殿宇、靠山樓閣、古塔等附屬建築。這裡現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兩層,上層5座,下層2座,自下而上為華嚴洞、般若洞、空洞、阿彌陀洞、釋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華嚴洞規模最大[1],高4.9米,寬和深各6.3米,內刻《大方廣佛華嚴經》,故稱華嚴洞。

窟內浮雕

窟內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彌陀佛淨土圖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釋加說法圖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於上層的千佛洞,小巧玲瓏,保存較好。窟頂外壁上方雕覆缽塔,塔端雕捲雲狀山花蕉葉,中雕展翅欲飛的金翅烏,缽頂雕寶珠,兩側各雕八角形寶珠頂柱。

窟內三面寶壇上各龕均雕一佛兩弟子兩菩薩,正面龕本尊為釋跡佛。洞壁廣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頂微隆,中央雕蓮花,周雕8身飛天,兩兩相對,形成各組對稱的輕歌曼舞的神仙極樂世界。此窟結構嚴謹,雕藝精緻,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頂的飛天雕刻,都是絕無倫比的藝術珍品。

主要景點

北響堂石窟位於和村村東的鼓山天宮峰西坡,共有洞窟9座,從左到右為大業洞、刻經洞、二佛洞、釋迎洞、嘉靖洞、無名洞、大佛洞和兩個無名洞。其中大佛洞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窟內進深13.3米,寬13米,高11.4米。正面龕本尊是釋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勻稱,莊重敦厚,為響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紋七條火穿插其間,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為北齊高超藝術的代表[2]

歷史淵源

兩處響堂石窟均始建於北齊

當時北齊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國都鄴(今臨漳境內),一是別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東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兩都來往必經之地。這裡山清水秀,風景美麗,石質優良,將佛教奉為國教的北齊皇帝高洋便選擇此處鑿窟建寺,營造官苑,作為他來往於兩都之間的避暑、遊玩和禮佛之地。此後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鑿。

響堂山現存北朝晚期洞窟11座,即南響堂7座,北響堂4座。北齊石窟多具仿木結構窟廊,其中南響堂第3、7窟,北響堂第2、3窟,在窟前四柱三開間窟廊上方又鑿有大型覆缽、山花蕉葉、剎杆及火焰寶珠等,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窟門兩側雕八角束蓮柱,門額飾以精緻的寶塔、飛天,門側壁淺雕肥大忍冬紋,整個外觀裝飾華麗。南響堂第2窟窟廊檐額上雕五鋪作雙抄偷心造斗□,是石窟建築中僅有的一例,為研究北朝建築難得的實物資料。

視頻

響堂山石窟 相關視頻

響堂山:不為人知的中國第五大石窟
峰峰響堂山風景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