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咖喱牛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咖喱牛腩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

咖喱牛腩[1],是一種咖喱菜式,流行於香港,把印度咖喱中國廣東牛腩結合起來,是一道中印合璧的混合菜,(分類:中西餐混合),而其起源與香港的殖民地歷史有關[2]

咖喱牛腩,特點/口味:香辣爽口,功效:增強身體耐力,促進全身健康。

發展起源

咖喱流行於香港,與香港在十九世紀中葉起成為英國殖民地有關。

香港在1841年被割讓予英國後,不久英國人就在香港建立維持治安的警隊,因為印度早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所以不少印度人不但在英軍服役,更跟隨英國人來到香港,並在英國人的統籌下加入香港警察,而當時印度人的地位雖然遠低於英國人,但仍比華人的地位高,而這些印度人來到香港工作,也把咖喱香料及烹調方法帶到香港[2]

雖然印度人跟隨英國統治者而把咖喱香料帶來香港,但印度人因為信奉印度教而把牛隻視為神靈,不會食用牛肉。

中國當時仍是傳統農業社會,出於尊敬牛隻對耕作的貢獻,同樣很少食用牛肉,而且咖喱也不是中國的傳統食。

可是英國統治香港後,香港人逐漸採納西方的飲食文化而把牛肉入饌。因為香港人認為牛腩最能突顯牛肉的味道,所以香港人特別喜歡吃牛腩。

由於製作咖喱的香料隨着印度人在香港定居而容易取得[3],於是香港人使用咖喱香料來炆牛腩,咖喱的香辣與牛腩的濃郁配合起來的美味,深得食客喜愛,所以咖喱牛腩便在香港流行起來,更因為其出現反映香港的歷史背景,而成為具有香港特色的菜餚[4]

製作方法

主要食材

製法/步驟

(1)牛肉切塊洗淨,氽燙,過冷水,瀝乾;洋蔥切塊。

(2)土豆去皮切角塊,用油炸至色澤金黃時盛起;燒熱油1大匙,將洋蔥炒香後盛起備用。

(3)燒熱油3大匙,爆香蒜茸,下咖喱醬及糖1小匙炒香,倒入牛肉,爆透後加水蓋過牛肉,煮滾後轉慢火,燉至筷子可以插入牛肉時即可放餘下的調味料,繼續燉至牛肉夠爛時,加入土豆再燉片刻,最後加入洋蔥即成。

  • 特點:牛腩是位於牛腹肋骨下一塊肥瘦相間的條肉,適宜於紅燒及燉。

十全滋補牛腩

  • 做法:
    • 牛腩洗淨切塊,用沸水焯一下。白蘿蔔洗淨切片,待用。
    • 鍋內放適量水,下入牛腩和十種藥材,小火煲3-4小時。
    • 待牛腩將熟時,放入白蘿蔔片,燉煮後即可食用。
  • 貼心叮嚀:如果你感到血虧體弱、四肢冰冷,不妨試著煲一道十全滋補靚湯,經常飲用,一定可以「補」回你的精氣 神,讓你在冬天也倍感暖意融融!
    • 黃芪是男女都很適用的補藥,可以補血益氣、恢復性活力並增強身體耐力,促進全身健康;
    • 杜仲可以補腎安胎,強筋健骨,還有擴張血管的功能;
    • 天麻則具有祛風止痛、增加血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等良效;
    • 肉蓯蓉的突出特點,是既能補陽又益精血、溫潤不燥、作用緩和,適於久服滋補,對人體極有好處。

咖喱牛腩飯

  • 主料:牛腩、胡蘿蔔、椰漿、土豆、洋蔥、咖喱塊
  • 輔料:蔥、姜、料酒
  • 做法/步驟:
    • 準備材料。
    • 牛腩切成小塊,用流動的水反覆沖洗乾淨,至無血水滲出。鍋中水燒開,冷水入鍋,燒開後再煮兩分鐘(不要蓋蓋子)。撈出,用水沖洗乾淨瀝乾備用。
    • 胡蘿蔔、土豆洗淨去皮切成小塊,洋蔥剝去表皮,切塊。
    • 鍋子燒熱,倒入油,油熱倒入步驟3的蔬菜塊,保持中火不斷翻炒至胡蘿蔔和土豆表面收緊邊緣有些焦黃,盛出備用。
    • 用鍋中余油,爆香薑片和蔥段。
    • 倒入焯水瀝乾的牛腩塊,中大火不斷翻炒兩分鐘左右。
    • 往鍋中加入足量水,燒開,撇去浮末,加入一湯匙料酒。
    • 燒開後轉小火,蓋上蓋子燜煮兩個小時。
    • 開蓋,加入步驟4炒好的蔬菜塊,加入三塊咖喱塊,攪拌煮開,加蓋再燜煮10分鐘。
    • 開蓋,加入30ml椰漿,攪拌均勻後,試味,如果淡可以適當加些鹽,調整好味道,即可出鍋。
  • 牛腩燉至軟爛,咖喱香氣濃稠,再加上土豆,來上一碗米飯,攪拌在一起,那叫一個香啊,太好吃了。

食用方式

咖喱牛腩是香港茶餐廳港式快餐的常見菜式,在午餐及晚餐時段皆有供應[5]

咖喱牛腩通常與白飯一起進食,如果兩者以同一碟上菜,便成為咖喱牛腩飯[6]

另外,香港還有一種稱為咖喱牛腩煲咖喱牛腩鍋煲仔菜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