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與王定保友好,「初力學,富辭調,工捷,頗負時望。[1]」昭宗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及第。隨宰相韋昭度討蜀,表掌書記,累遷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荊南。後召為左補闕,拜中書舍人。天復元年(901年)受命於御前起草詔書,頃刻而就,甚得昭宗激賞,進戶部侍郎。同年冬天,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至鳳翔(今陝西寶雞),融扈隨不及,去客閿鄉,天復三年(903年)正月,昭宗返回長安,不久召還翰林,遷承旨卒。善作詩,承襲晚唐溫庭筠、李商隱一派,《四庫全書總目》說「音節諧雅,猶有中唐之遺風」。有《唐英歌詩》三卷傳世。
生平
吳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吳融從僖宗咸通六年(865)開始參加科舉,一直到龍紀元年(889 )四十歲時才中舉。登第之後的吳融仕途並不順遂,先是隨韋昭度入蜀平亂,無功而返;回到朝廷曾官至侍御史,又遭人讒言,遭貶荊南;干寧三年(896)才被召回京城,任禮部郎中,後入充翰林學士,官至中書舍人,天復元年(901 )不幸遇上朱全忠犯上作亂,致使吳融逃出京城,流落閿鄉;天復三年(903)才再度被召回任翰林,遷承旨,最後卒於任翰林承旨一職任上。觀其一生,宦海浮沉,幾度受到重用,旋即被貶或流落他鄉,這與晚唐動盪不安的政局,有很大的關聯,混亂的政治局勢,導致吳融漂泊一生,也造就了他矛盾憂鬱的個性,以及籠罩着淡淡哀愁的詩歌。[2]
文學成就
吳融所往來的朋友,除官場上的長官、同僚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這些詩人如釋貫休、皮日休、陸龜蒙、方干、韓偓等,對吳融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吳融詩歌所呈現的風貌,是豐富而多元的,他既有直指當世的諷刺之作,也有紙醉金迷的艷情之作,更有崇尚淡泊閒適或寒狹僻澀之作。吳融的詩歌創作題材,大致可分為「寄贈酬答」、「登臨游旅」、「詠人詠物」、及「個人抒懷」四類,雖然各種題材都呈現不同的內容,表達不同的主題思想,但最特別的是,無論何種題材的創作,都多少表達了吳融在仕與隱之間的矛盾,這種左右為難的情緒,與晚唐混亂矛盾的社會,形成一種奇特的兼容現象。而吳融的藝術表現一如他的詩歌,呈現多元的寫作風貌。在體式上,吳融主要創作近體律絕,其中又以七律為最,他同時兼擅各體,但數量不多;在聲律方面,吳融對於平仄、用韻的要求相當精細,着重聲律與詩歌內容的相輔相成,使得音節和諧雅正;在用典方面,吳融無論用事、用辭,經常援引經史,卻又無陳腔濫調之失,反而能收曲折達意之功。[2]